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正才能言顺。百年来,我国政治类教科书名称一变再变,名目繁多。大体上经历了稳定的修身教科书、短暂的公民教科书、昙花一现的党义教科书、公民教科书的回归、变幻无常的政治教科书、史无前例的毛泽东思想教科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时期。不同命名的政治教科书,言说着不一样的内容。修身教科书,关注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旨在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驯服之才,公民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改良社会的素养,党义教科书的出现是实行一党专政的强烈信号。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政治教科书名称变化无常,政治强势。改革开放后,思想品德被正名,开始关注道德品质发展。到新世纪,更是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直接取代思想品德,学生的品德养成在名称上已经被视为最基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集了清以及民国不同时期以来全国版本最全的历史教科书,可以说,这些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中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历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学业的原因,笔粗略地翻阅了所有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本小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细  相似文献   

3.
文章讨论了百年来小学教科书中各类科学观及其变化,特别结合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小学科学教科书分析研究了其中的科学观及其特征,解释了科学观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毕苑 《教育学报》2005,1(1):90-95
晚清时期修身教科书在民国以后向公民教科书的转换,是展现中国国民教育近代化历程的生动模本。修身教科书在内容上包含了以孝为首的纲常伦理观念、个人修养教育和国家社会观念的灌输,开启了近代国民教育的第一步。到20世纪20年代末“公民”教育代之而起。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化的影响,公民教育更多地表现出了政党色彩和历史局限性。即使如此,它对国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近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审定是晚清政府控制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清政府规定了教科书的审定范围,确定了教科书的审定程序,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清廷希望以此来规范意识形态,有效控制各种思想,强固思想文化秩序。晚清政府的教科书审定政策尽管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为当时的从教者和受教者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用书和知识课本,并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规范发展和体制建设,在清末的新式教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多变,都影响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当然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顾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其独有的表现和特点,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成为我们研究民国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是我国政治、经济风云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成熟化的关键阶段.将这段历史时期分为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中国地理》教科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表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中国地理》教科书从传统地方志大而全的思想中不断挣脱,逐步开始向现代教科书形式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表现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表述中,也体现在图像和作业的类型、形式中.在这一过程中,地理教科书的“地理总论”部分分量减小,内容简化;“本国地理”初高中开始分化,区域思想加强;教科书的呈现日趋合理,图像增加显著.总体而言,本时期《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地理教科书向真正现代意义的教科书迈进的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能够最直接、形象地映照母语教育足迹的史料当属语文教科书。其中能够具体反映我国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母语教育的内容及其方法理念的生动史料,当属那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近年来,出版界刮起一阵"民国风",大量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重印上市,民国课文选本、民国小学生作文类出版物也十分兴盛。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与民国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中反思现行的语文教育。本文的研究从"民国教材热"这一现象出发,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原因,立足于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及编排方式特点的分析,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与现行教材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目的、内容选择及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等方面的可取之处,以期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与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惠 《教育评论》2014,(2):152-154
历史教科书是中小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编纂思想反映特定社会、时代对历史教育的要求。民国学者基于各自观点对历史教科书编纂思想的阐论,有其时代性,更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民国出版物的考察,从编纂主旨的确定、编纂结构与编排设计、编纂内容的取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了解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真实现状。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教科书编审活动在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纵向上对大学院有关教科书编审的历程作梳理,并从横向上对其活动进行分析,借此可以理清大学院时期教科书编审状况及其对于中国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期为了振兴和发展资产阶级新教育,培养各类新式人才,以适应政体变更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需求,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各类教材也应用而生。针对教科书,政府实行了审定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明显局限性,但还是为教科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在审视这一现象时,应该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文选式语文教科书中,文选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决定教育的方向与目的,对语文教育实现其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一套语文教科书都十分重视范文的选编。我国近、现代初中语文教科书文选价值取向的演变先后经历清末、民国两个阶段。清末时期,选文继承经学传统、注重德育。民国初期,增选反映新思想、新文化的时文,突出反帝反封建性。  相似文献   

13.
李彦群  张文 《中学教育》2020,17(1):69-78
教科书为什么而编,为谁而编,编些什么,不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科书知识的背后存在着教学面向的考虑。教科书的知识是基于教学面向的再加工,是为了传播知识,指引课堂教学而编。基于教学面向的审视,教科书应力图呈现教学性、引导性的知识,并指向、规训学生的未来发展。教科书知识必须考虑教学需要,引发对于教科书应然教学面向的思考。要达到教科书的应然教学面向,急需解决几个问题,即教科书知识如何塑造学生的批判意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引导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晚清民国时期,伴随民族危机不断深重,救国救亡观念日益苏醒,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历史教学要担当起培养学生爱国心、民族自豪感的重任。为促成历史教育发挥功用,时人曾对历史教科书展开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点?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晚清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研究文献,借助SPSS软件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呈现晚清民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的特点及内在原因,也为现今开展历史教科书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民国学校历史教育发展史上 ,陈衡哲绝对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人。不仅仅因为她是惟一的一位为中学生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女性作者 ,其实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她著述的《西洋史》有鲜明的特色。192 4年 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衡哲依照新学制为高级中学学生而著述的《西洋史》教科书。可以说 ,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 ,陈衡哲著述的《西洋史》教科书是一部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历史教科书。笔者觉得 ,这种鲜明、突出的特色 ,既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经历、思想主张分不开 ,又与她非凡的学识和智慧以及扮演的极其特殊的“女性角色”有…  相似文献   

16.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7.
近代农民起义作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历史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对近代农民起义的表述与现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很大不同。文章对民国时期“国定教科书”[主要是《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中有关近代农民起义的表述进行了深度探讨,挖掘其时代价值与历史局限性,以丰富读者对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认识,并为教科书的编写和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     
<正>民国历史文化视角包含对民国政府的审视,但并非仅限于此,也包含对民国历史时期远比政府要复杂得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新闻传播、民族、宗教、艺术等方面的考察,只有把文学置于如此广阔的背景下,才能看得更为全面、深入、准确。本期刊出两篇论文,一篇对《新华日报》副刊的方言入诗进行深入探讨,指出方言入诗不仅出于文学发展的内部需求,而且亦有意识形态的背景;另一篇对国民党官方文艺的两种形态之差异与矛盾进行辨析,有助于准确认识文  相似文献   

19.
毕苑 《教师博览》2013,(4):53-54
<正>中华民国的建立,对教育革新是一个巨大而根本的推动。民国元年元月,教育部通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除学部教科书,饬令各书局修改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活动并不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中才存在的,其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一普遍性可以从时间、空间视角来看,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不同社会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发生、发展、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也会随着阶级的灭亡而灭亡。只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在内容、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