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辩     
《药》是鲁迅在“五四”爆发前夕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所写的第三篇小说。在鲁迅的创作中,它属于那些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和鲁迅当时其他作品一起,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不仅在发表的当时,曾在广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有助于我们研究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在国内外有很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日本,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这篇作品的主题,各自理解很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思想转变过程的;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的;有的认为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日本青年的毒害;有的认为是批判某些清国留学生的丑行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神”、“纲”、“主线”,准确地判断它,关系到正确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我认为正确判断一篇作品的主题,应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5.
藤野先生是鲁迅为数不多的恩师之一。后收入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的作品。距离日本留学时期已经20余年了,鲁迅追忆当时自己的生活片断,从饱含情思的追忆,塑造了一位日本医学教师的感人形象。这篇散文涉及到作者留学日本时期的经历、弃医从文的转变过程,同时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有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价值。这篇以恩师为文题,以怀念师长为旨意的散文,以平和悠远的情调,真挚深沉的感受,刻骨铭心的记忆,追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表达了对一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  相似文献   

6.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如何加深理解这篇作品的社会意义? 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这篇作品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之下。在政治上,他们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镇压反帝爱国力量。在文化思想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推行复古主义的奴化教育。当时的教育部,甚至明文规定小学生也必须读经。鲁迅对这些反动措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由于受到北洋军阀越来越严重的迫害,同时向往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南方,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担任国文系教授,九月初抵达厦门。鲁迅到厦门后的处境依然不佳,继续受到尊孔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击排挤。正如他在《两地书》中说的:“大沟不干净,小沟会干净么”?他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心情是十分寂寞和愤怒的。以后他曾问叙当时的心境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故事新编·序言》)  相似文献   

7.
2003年第6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载了一篇题为《新教材,你好!你是谁?》的文章,其中部分同学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刘洋同学说:“语文教材在选取某一作家作品时在思想上存在着某种习惯定势,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从初中到现在学了很多篇,感受最深的是:鲁迅先生总是站在反帝反封建的立场上,千篇一律。这使我们的课文单调起来,最终无法与时代碰撞出火花。再有,作为我们的母语课本,它所涉及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给我们的启迪应是无穷无尽的,但我明显感到语文课本的启发性、益智性偏低,如我们从中学到的做人方面的东西就很少。”还有同学…  相似文献   

8.
黑板上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社戏》、《藤野先生》四篇文章的篇名,老师要同学们从中挑出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许多同学答道;“《小桔灯》”。老师:“你们选对了!从文章的作者来看,《小桔灯》是唯一的一篇不是鲁迅的作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挑的是《社戏》,因为它是唯一的一篇小说。”“你也答对了!你是按文章的体裁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读到一篇名为《假洋鬼子——夫子自况》(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7期)的文章,该文指出,周作人和毛泽东对“假洋鬼子”的分析和定位偏离了作者的原意:并从鲁迅的生平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两方面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共6册180篇。其中现当代作品85篇,鲁迅作品共入选8篇,占整个初中语文作品的4.4%,占现当代作品的9.4%。入选的8篇文章,都是所选单元的首篇,充分说明了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要理解鲁迅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其深刻的思想性。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自然和生命热爱的思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  相似文献   

11.
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江西九江学院文学教授李彪撰写的《多维视角下的鲁迅论稿》专著,2008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分为六篇及附录篇。第一篇是“人格篇”,主要论述鲁迅思想、性格、人格、文格及其有关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篇是“比较篇”,主要论述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以及鲁迅作品的乡土性。  相似文献   

12.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4.
中外的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鲁迅作为历史伟人这一结论的研究,而忽视了他如何成为伟人的过程的探讨,因而忽略了鲁迅的平凡一面,更不愿意正视鲁迅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即他在“内心炼狱”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研究,不可能看到鲁迅平凡中的伟大,更难接近真实鲁迅的自我本体。因此,笔者拟从鲁迅的“孤独”、“绝望”等几个平凡的则面,探讨其深层内涵以及鲁迅挣脱“内心炼狱”所展示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 (一) 鲁迅孤独的原因和意义。鲁迅孤独感的产生,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已初见睨端。那时,他倾心于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欧文学,但并非是单纯出于对当时作品的兴趣,而且是在其中找到了与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如在其《外域小说集》中,他只翻译了三篇作品。即安德列耶夫的《漫》和《默》、迦尔洵的《四日》。鲁迅之所以特别看中这三篇作品,因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悲观情调”。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当时的作家大不相同。如鲁迅当时就说迦尔洵“悲世至深,遂狂易,晚岁为文,尤哀而伤”,又称他为“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外域小说集·序》)并称自己的小说《药》的收束”分明也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且界亭杂文集·二》)。他评价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就我在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来看,总的说来对鲁迅作品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学生常常说:“鲁迅作品半文半白的,我读不懂。” 为什么效果不好?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有学懂,因而也就不愿意学。可见,能否学懂是愿意不愿意学的前提。本文想侧重谈谈怎样使学生读懂鲁迅作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作品。以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为主要内容,他们的爱情从最开始的深情吸引到最后生死离别的悲剧是鲁迅先生对爱情跨时代性的深度理解和展示,曾经在当时的社会引起极大的影响,现如今,同样能够引起人们思考、带给人们启示。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文十篇”里的一篇。鲁迅所说的“回忆文”,就是《朝花夕拾》这个集子,它原来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这十篇回忆性散文不是为回忆而回忆的,而是为现在而记叙的,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战斗而创作的。当时,北京段祺瑞反动政府大规模地镇压爱国请愿的革命青年和人民群众,鲁迅自身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辑。这时候,鲁迅的民主主义思想更激进了,反抗  相似文献   

19.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初识鲁迅”的专题集中编排了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可分为两类,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后面三篇是写鲁迅的文章。后三篇文章虽然同是写鲁迅的,但写作视角各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哗从儿童和亲人的视角写的“伯父”鲁迅;  相似文献   

20.
就现行全国统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而言,鲁迅无疑是其中的“重镇”:从初一到高三,共收录其作品达16篇之多;加上前些年曾经入选并且读者耳熟能详的鲁迅作品(如《一件小事》《文学与出汗》《“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其数量将更加可观。盘点这些作品最初发表时的“原始面貌”,将更有利于我们解读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