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人,没有不为仲永——陨落的天才而扼腕叹惜的。刚学完这篇课文,便收到语文学习报社寄来的一份样报(2005年1月3日),有幸拜读了贵报3版上的一篇佳作《如果仲永要成才》。该文作者认为:如果仲永要成才,其父必须改变“不使学”的态度,为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先天禀赋聪慧  相似文献   

2.
给“仲永之父”提个醒程建平相传,宋朝金溪地方出了个神童名叫仲永,五岁就能做诗,“文理可观,邑人奇之”,有人甚至出钱求他写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是生财之道,成天让他作诗卖钱,拉他到处卖弄才能,因而失之深造,昔时的“佼佼者”,竞渐渐“泯然众人矣”。王安石曾因...  相似文献   

3.
很多家长都读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小时候的方仲永非常聪明,5岁就能写诗,如果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他的诗竟然引得全乡秀才称赏。同县人对这件事都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贵宾的礼仪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小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幼时极聪明,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因此父利其然也,日携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由于净吃老本,坐吃山空,到十二三岁时,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5岁即"指物作诗立就",到十二三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之  相似文献   

6.
<正>王安石写了一篇《伤仲永》,随笔挥洒,信手拈来,却引发人们不倦的探讨。方仲永的故事众人皆知: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故事至此已让读者感慨万千,如此神童,竟落得如此地步。谁之错?也许错在父亲,有这么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却被他的贪财心给毁了。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岂不知却毁了孩子的光辉前程。如果这位父亲以孩子的前程为重,改"不使学"为"使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恐怕历史上,又一位英才诞生了。可  相似文献   

7.
仲永的不幸     
宋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家。5岁的时候,仲永无师自通地开始写诗,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个个称奇。从此,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当场出题要仲永作诗,仲永不论什么题目都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家喻户晓,说的是江西方仲永小时侯比较聪明,5岁时就会写很不错的诗。他父亲每天带他去作客,四处显示才能,却没有抓紧对他的教育.结果他12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好,20岁便沦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9.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如何运用却大有学问。 宋朝曾出了一个神童叫仲永,8岁便能诗会文出口成章,朝野称奇。其父携子到处炫耀。可几年后,这位神童却销声匿迹,不见有大的出  相似文献   

10.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不仅是政治革新的旗手、思想深邃的大家,更是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因还家路过仲永家乡,在舅父家听说“世隶耕”的仲永家有5岁神童仲永之趣事,便记挂胸间,并常作探听。当得知仲永“泯然众人”的消息后,作为相天下之事、匡帝业之兴、选贤任能的高官显贵,不禁对天长叹,欣然秉笔,将仲永由神童到众人的变化过程记于字间,传于后世,成为后人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鉴石,谓之意味深长,警示作用不绝于天地间矣。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在为仲永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毁了仲永?很多人都认为错在仲永的父亲,整天带儿子到处去赋诗,不让儿子读书,从而毁了仲永。但是我觉得,固然他的父亲负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是仲永自己毁了自己。他的父亲虽然不让他读书,但他可以自己读,凭他的天赋异能,聪明才智,但自学根本不是难事,可是仲永却沉浸在大人们的赞美之词之中,不懂得进取。同时,长大的仲永肯定发觉自己的天才慢慢泯灭了,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后天”来弥补,而是渐渐被埋没在人海之中……如果一定寻找其泯然众人的原因的话,理由只有一点:仲永…  相似文献   

15.
<正>《虎妈猫爸》热播,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众多家长纷纷在起跑线上纠结,身心备受煎熬!难道起跑线果真能决定终点线?我倒觉得:在个人成长的问题上,起跑线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坚定目标、把握节奏、不懈奋斗,也能如期到达成功的彼岸。宋代"神童"方仲永,5岁便能"指物作诗",名震乡里。他疏于学习,没想到十二三岁起就"泯然众人",后  相似文献   

16.
方仲永年谱     
徐强 《语文新圃》2007,(4):15-16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方仲永1岁.   方仲永,江西抚州金溪人.金溪三面环山,盛产金银,一溪绕城,其色如金,故名"金溪".   方仲永的宗族渊源、父母名讳,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可见方仲永没有受到过科学的"胎教",营养大概也是不良的.说不定他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正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为了吃饱饭而卖命.……  相似文献   

17.
译文金溪县有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生下来五年,不曾见识过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哭着索求这些东西。他父亲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就向附近的人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自己写上了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收容亲族作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以后,指定以某物为题叫他作诗,立刻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日偶读语文版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发现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为"丐之"。这使笔者大惑不解。究竟是"乞之"还是"丐之"?  相似文献   

19.
仲永是我国宋时的一位“神童”,传说他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他父亲爱之如宝,常带他外出,令其题词作诗,邑人常“以钱币乞之”。这样,仲永停止了学习,苦于表演乞钱,终于失去了才智。好端端的一个“神童”,由于没有培养教育,过早地夭折了,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安石作《伤仲永》以启后人。卡门,是外国的一位“神童”,1881年生于匈牙利。据说他6岁的时候,哥哥要他算15×15是多少,谁知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答案准确无误。哥哥不信,又让他算924×826是多少,他仍是连头也不抬一抬就算出来了。这一下…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这篇文言时,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就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责任”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亲应该负责任。是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就势让学生们接着讨论:“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