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文学瑰宝,有着强烈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等丰富的审美内涵。诗歌教学不应停留在表面,应重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中,意境再现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多种途径再现诗歌意境,从而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真正得到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妙趣。  相似文献   

2.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 ,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 ,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 ,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 ;同样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 ,含混的诗歌语言 ,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 ,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 ,丰富文学意境 ,凸现审美价值 ;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 ,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思索:能否把我们的诗歌教学从冷冰冰的背诵,化为鲜活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读诗、用诗的兴趣?学生会运用诗歌,可能比单纯的记忆诗歌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欣赏诗歌中品尝到乐趣,有了成就感,会自觉自愿的背诵一些自己理解了的名句或整篇的诗歌。这才是找到真正意义的诗歌教学的精髓!2003年7月,参加了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昆山首届研讨会,有幸欣赏了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学生背诵诗歌的表演,很有创意,把冷冰冰的背诵,通过一幕幕话剧的表演展示出来,一些诗歌的名句,经过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运用,活灵活现的再现了诗歌的意境,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目标强调“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而诗歌内涵丰蕴、意象抽象的特点使教学设计不太好把握,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运用录像或录音等单一媒体进行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收效欠佳,教学效率也较低。诗歌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重构。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住——“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第一次“遇到”的古代诗词,因此,该组诗歌的教学,对落实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显得尤其重要。这里推荐荆州市刘海源老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例。刘老师对诗歌教学有他自己的领悟,他谈到,优秀的古代诗歌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会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他强调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提出要根据诗歌的意境、诗情、诗味、诗节、诗眼、诗律、诗韵进行诵读创造。我以为,这都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当然,“诗无达诂”,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如此。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刘海源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史绍典  相似文献   

7.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8.
(一)诗歌难教,这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诗歌教学,难就难在“诗无达诂”,见仁见智;难就难在当讲者多,而课时却少;难就难在一旦真的讲透彻,诗意也荡然无存了。因此,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解决诗歌教学这一难题,值得深思。我的想法是,把“写意”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写意”教法的创想,是由中国画的“写意”技法取得灵感。“写意,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品的意境,故名。”《(辞海·艺术分册》,(1980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把国画的写意技法迁移到诗歌教学上来…  相似文献   

9.
罗冰 《中学文科》2005,(12):45-46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其中诗歌鉴赏部分占了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鉴赏要求是“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运用联想和想像,探求诗的意境”?那么如何来贯彻教材的意图,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呢?  相似文献   

10.
叶建春 《文教资料》2011,(10):50-51
“布白”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的是画家将整幅画留些空白不着色,在虚实映衬中使画意更浓郁,给人以独特的美学欣赏价值。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让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受到情感的体悟,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作者在分析诗歌教学中“布白”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诗歌教学中“布白”艺术运用的依据与原则,以求拓宽诗歌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含混的诗歌语言,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丰富文学意境,凸现审美价值;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体。诗歌抒情往往不直抒胸臆,而借助意象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说意象是诗歌抒发情感的载体;这就使得诗歌抒情变得朦胧而含蓄,给诗歌的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从而突破诗歌教学瓶颈呢?意象教学法能化难为易为我们揭开诗歌情感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工作所遇到或产生的种种问题,已经有不少相关著述进行过探讨,但对于词汇教学工作中的“用语言解释语言,用语言再现语言现象”鲜有学者提及,笔者谨以一些教学第一线工作实践来对此命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日,广东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来我校听课,那堂课讲的是《再别康桥》,课后围绕诗歌教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老师认为诗歌教学要用“燃烧的激情点燃激情的燃烧”,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共鸣,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诗歌教学能点燃激情那当然是一大妙境,但是,诗歌教学中激情一定要燃烧吗?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激情燃烧”?我个人认为,诗歌有不同类型,诗歌教学也有不同的内容选择,不一定要“逢诗必烧”。“燃烧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强调了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但这也不是诗歌教学的特质,而且都“燃”起来就有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诗歌欣赏问题上,向来把诗的意境看得非常玄妙,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意境能深刻地“意会”,还就必须由教师生动的“言传“作基础才能奏效。这就提出了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再现问题。诗人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画面或思想境界,即描绘诗的意境,这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教师用深入浅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品悟意境这个角度来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叶老的这句话从实质上道出了诗歌教学应立足的方向。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把握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诗歌教学中,都是着眼于让幼儿记忆,一味地让幼儿枯燥地先听、后记、再背.我在诗歌<家>的教学中摒弃了那套做法,将重点放在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来感受诗歌.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诗歌教学中,都是着眼于让幼儿记忆,一味地让幼儿枯燥地先听、后记、再背。我在诗歌《家》的教学中摒弃了那套做法,将重点放在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来感受诗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现状以及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将“晴景再现法”作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具体应用方法加以研究,总结出其应用环节和各环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背景再现”是通过师生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画面再现”是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再现作者写作的具体情景或描绘的景象;一情感再现”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朗读吟诵的形式,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