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活跃着一批卓有影响的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向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奉献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以对三峡大地的倾情书写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构筑了一道迷人的三峡文化风景线,并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三峡文学与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总结他们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对促进三峡文化与文学建设及推动其与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有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命名”的讨论、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 研究对象的界定、世界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确 认,乃至如何编撰“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研讨,进而转入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草创历史的描 述,均取得了众多成果,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已经从课题性研究转入对一门学科蓝图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6.
<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在过去晚清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起到弘扬民族意识的作用,成为记录华工反美运动的史料;现在,它是我们追溯美华文学文化身份和创作模式的源头所在.通过对早期华工旅美过程的描写,以及对华工形象的塑造,<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无疑开创了"唐人街写作"的先河;它兼有文献性和文学性的叙述也成为华工形象从歪曲走向辩证的根据,成为当代西方作家和美华文学不断开掘的话题.以往它只有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中略带提及,但放置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补充现代文学反帝这一主题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上)》2014,(21):159-160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江少川先生的新著《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日前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该书访问的作家横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其中有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福克纳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哈金,被陈瑞琳誉为海外华文文学“三驾马车”的女作家严歌苓、张翎、虹影,及陈谦、施雨、苏炜、陈瑞琳等30位作家,全书46万字,几乎囊进了目前在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海外新移民作家,无论从广度或深度而言,都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唯一的一部集中对新移民作家的访谈录,为海内外读者打开了一扇新异的窗口,别具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海外华文文学,就文学版图而言,可分为两大板块,即东南亚板块与欧美澳板块。东南亚板块的华文文学作家队伍主要是移居该国华人的后裔,华文文坛作家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是在其所在国土生土长,多数为华人移民第三、四代。而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以后涌出国门的新移民,主要去向为  相似文献   

9.
对"海外华文文学"有多种落实到创作主体和特征的概念解释。但在"以海外华人作家为主体、华文写作为方式"的定性之外,乡土题材能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题材的一个方面,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无论如何,乡土题材在海外作家笔下,都必定会带有本土语境之外强烈的特殊性:"海外"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拥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观,在脱离"纯粹"的集体记忆之外,还多了一层现代性的文化迷思,充满历史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而异域"他者"的时空条件也为他们创造了自如的表达环境,但这又会或多或少地打上居住国身份认定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媚俗色彩①[1]1。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的"家庭关系"视角,则深刻地投射出海外华文领域对"文革"记忆的特殊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 艹凡 子教授所指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 ,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 ,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 ,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体现出海外游子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游子文学的创作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其早期的创作全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转型期中国文学传统渐渐式微,但海外游子文学创作始终没有与中国文学传统决绝。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比较化视野观照20世纪中国学“创生”的多元化或化磨合的背景,可以领略到上一世纪中国作家渴望创造新型化的激情岁月和精神风貌-“永远的化创造精神”,这是他们留下的最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化遗产,也是我们对新世纪中国学充满期待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4.
"悲剧性"审美范式被20世纪中国文学偏狭化的接受为"社会悲剧",成为"五四"和"新时期"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不仅充分实现了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旧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偏狭化"接受,特别是其极端发展的"英雄性"范式,遮蔽了"悲剧性"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从整体上弱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达特色在于跨语际叙事。它讲述海外华人的生活和精神感触,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现场,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情怀和大学理念。留学生文学在题材和文体上的表现,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世纪初以来《联合早报》大量文章凸现对华语“失语”的文化焦虑,通过对这些焦虑的报刊文本进行细 读,来探寻和思考在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外华文传媒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对华人华侨族群的深层文化身 份定位及相关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重镇之一,新加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新加坡华文文学成为除台港文学之外的另一个华文文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不断深入,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8.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写作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母语中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20世纪中国文学在被进行"现代化"置换时其母语思维创造力乃至母语形象被历史性地贬损或遮蔽,处于所谓的"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情境.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反思是:文学创作如要在"世界性"中坚守"汉语性"或"母语化",必须破除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进化论"的思维方式;秉承和葆有汉语言母语"有容乃大"、"求同存异"以及"变则通"的文化品质;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