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我在部队刚搞通讯报道那阵子,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清楚,只凭热情埋头写稿。结果写了两个月,一篇也没见报。我很苦恼的时候,一位记者帮助我分析了稿件未能见报的原因。经他指点,我才发现,我在新闻采写知识方面很欠缺。于是,我用心学习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被几家报刊先后采用了,初步尝到了甜头。从吃苦头到尝到甜头,我的体会是: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采写的一组“加大打假治劣力度系列报道”,陆续在《义乌日报》上见报。该组系列报道是一组问题性报道,涉及敏感问题,篇目包括《假货从何而来》、《蓄意假冒为哪般》、《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三篇。报道见报后,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和鼓励,读者也十分关注,社会效果较好。 然而,回过头来想想该组报道的策划、采写过程,又深深感到采写问题报道十分艰难,责任也重大。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能辩证地反映事物,争取多方支持,这类敏感的问题性报道能够成功。 问题性报道反映的往往是当前社会和群众十分关  相似文献   

3.
许多地市报的记者会有与我同样的体会:采写正面报道,被采访单位爱理不理,记者费力不讨好,多写不如少写;搞新闻舆论监督,易惹人兴师问罪,何况写出来的稿件也难以见报,不如不写。  相似文献   

4.
江苏7400万人民关注的省“两会”胜利结束了。作为“两会”报道组,我们在短短的9天中,共采写见报稿件130多篇,拍摄照片见报80多幅,顺利完成了报道任务,做到了省领导满意、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满意、广大读者满意的“三赢”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参加一个基层部队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大家私下在一起交流心得时,个别通讯员透露出自己采写的稿件经常见报的"秘密",那就是"坏事不报道,好事可拔高"。这条不能摆上桌面的经验,让不少新闻同仁听后暗自吃惊。  相似文献   

6.
2007年12月上中旬,记者采写了一组关于沅水生态系列的报道。报道了常德市整治沅水常德河段生态环境的新闻。这组报道在湖南日报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编辑部的优稿评定中,获得当月总编辑奖;在2008年全省报纸系统好新闻评定中,  相似文献   

7.
追踪报道,顾名思义,就是记者对见报后的新闻及时跟进采写的相关报道,亦称跟踪报道、后续报道。笔者认为,要熟练掌握追踪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就要懂得追踪报道要追什么、怎么追,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追踪报道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薇 《新闻通讯》2014,(5):61-6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华日报连续七轮开辟“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笔者也曾多次采写“走转改”、“联系点”报道。2月22日,由笔者采写的《拆了老公寓,不拆邻里情》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篇讲述一群普通老百姓拆迁故事的报道,不仅在业内赢得认可,  相似文献   

9.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华日报连续七轮开辟"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笔者也曾多次采写"走转改"、"联系点"报道。2月22日,由笔者采写的《拆了老公寓,不拆邻里情》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篇讲述一群普通老百姓拆迁故事的报道,不仅在业内赢得认可,而且感动了许多基层的读者。"走转改"如何避免走  相似文献   

10.
甘苦常从极处回──采写《陈景润,精神魁力永存》有感温红彦值得回味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尽了极大努力去做的事情。在采写《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一组两篇(见3月21、24日人民日报)报道的过程中,我想自己是尽了努力的。文章见报后,受到来自读者、同行的好评,《...  相似文献   

11.
王航 《军事记者》2003,(5):64-64
细算起来,《居委会,新来了退伍兵》一稿的见报已是两年前的事儿了。这是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见报的第一稿稿件。它的采写成功,使我悟出了新闻采写的一个真谛: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活生活。 作为一名携笔从戎的地方大学生,我的文字功底还是有的;入伍前曾在报纸杂志发表过数百篇诗歌、散文,  相似文献   

12.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工作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1996年以来,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写和编发了大量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报道,其中有七篇报道获全省、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24日,《人民前线》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消息《舟桥某旅接受总部军事训练定级考查——18个优秀彰显平时过硬》一稿,这篇经过记者精心采写和编辑反复打磨的稿件见报后,赢得一片叫好声。该报道写法灵活,中心突出,此次军事活动报道重点把握得当,相关训练成绩穿插自然,对正在开展的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社在周例会优质稿评比中,将这篇稿件评为优质稿,还表扬此稿有追求、有新意。此稿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军事活动报道不能走老路、就活动写活动,只有下功夫把活动写"活",稿件才能出彩。  相似文献   

14.
“读了你们的报道,我喊一声‘党报万岁,党报记者万岁’……”这是我们采写的一篇关于“假民工”的批评报道见报后,当地一位叫商建华的离休干部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的第一句话。读着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干部满怀深情的来信,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的我眼睛湿润了。我在深深地思考,读者为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了记者张建伟采写的八篇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这组报道见报以后,立即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一些同行们的兴趣和重视。为什么会引起反响和兴趣?  相似文献   

16.
胡亚琦  澎潮 《新闻前哨》2013,(12):109-110
近些年来,由于新闻界年轻从业人员增加较多,部分采编人员未经过严格系统的文体写作、语法修辞、逻辑学和普通话等专业培训,新闻业务综合素质及其采写能力强弱不等,导致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在见报前后存在标题制作不太精练、少数"毛坯"报道欠缺精写精编、"学生腔"较重等语文病象,不仅对高质量出版、校对工作造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是一名报纸记者,以前你采写报道只是向报纸发稿,现在或许编辑部会要求你滚动发稿,先简发上网,后详细见报,然后再在网上互动与网民聊天:如果你是一名报纸编辑,过去日复一日制作版面,现在或许同时要做  相似文献   

18.
贠瑞虎 《青年记者》2007,(11):47-48
作为一名报纸记者,采写好见报稿固然责无旁贷,但用好用活内参这个秘密武器,也是必不可少的职责之一,而且这个武器有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甚至比见报稿还要大。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写了几年稿,也见报几十篇.但回头一看,在报纸“重要位置”的不多,好稿几乎没有.每当看到别人采写的新闻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有的还频频获奖,心里  相似文献   

20.
近期新华日报刊登了一组关于苏州典型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内容丰富深刻、文字优美鲜活……。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有位读者说,新华日报这次对苏州的宣传,大气磅礴,内容精彩,确实是名品佳作。应该说,这组报道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为此本期我们刊发了参与这次典型报道的记者的一组采写体会以飨读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精心磨砺精品的所思所悟。 现在一些报纸为了适应人们快节奏生活需求以及应对同行日益剧烈的竞争现实,纷纷加快了新闻采写的节奏,最直接的表现是新闻变短了,报纸的信息量加大了,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新闻精品少了,精品离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