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请大家围绕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已究竟是怎样死的呢?  相似文献   

2.
本刊2008年第8期刊登了张登平老师的《由孔乙己“盘”着两腿说起》。张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因偷窃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小伙计再看见孔乙己时,见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里有些不妥,打折了的腿是盘不起来的,文章违背了医学常识,这对于曾经到异国去学医的作家来说,是个小小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秋刀鱼     
上课了,语文课。 老师是个戴着老花镜,爱眯着眼睛的老头。在初三,年轻的老师是很少的。 今天,讲《孔乙己》。“作者为什么要着力突出孔乙己的形象?我们就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了。中国的读书人在当时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啊……”不幸?  相似文献   

4.
提到孔乙己,大都认为他不愿脱掉长衫,是为了显示与“短衣帮”的不同。以表明自己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身份。例如李祖军老师在《〈孔乙己〉的对比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中说:“孔乙己不愿脱下这件长衫。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着《孔乙己》,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室里除了我的同学外,还坐满了从县城来听课的陌生的老师。今天语文老师讲得格外精彩,可能为了加强效果,老师还使用了投影,把画得很形象的孔乙己肖像投放到墙面上去放得很大(后来我知道那是幻灯,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一文中的衬托艺术●廖艳琼《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它的魅人之处,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于漪老师说得好: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作...  相似文献   

7.
重读孔乙己     
至今记得老师讲解《孔乙己》,说这部作品写科举制吃了孔乙己。讲《祝福》,便说封建礼教吃了祥林嫂。说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吃人的科举制和封建礼教。近十多年,看到新兴生产力在改变世界,由此重新审视二十世纪前后中国遭遇工业时代冲击发生的变化,我逐渐意识到,教科书中关于《孔乙己》的解释,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复习到了《孔乙己》这一课,看到孔乙己这三个字,我就禁不住想起了六年级时候的语文老师——“窃”老师(其实是戚老师)。说起“窃”老师,我就有一肚子的笑语要倾倒,尤其是他那股“老顽童”劲儿,就更不用提了。记得在小学毕业的那天,我们班要举行隆重的联欢晚会。在布置会场的时候,有人提议:要是在讲台上摆上两瓶花,那就够漂亮气派了,  相似文献   

9.
全国中语会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赛于 2 0 0 3年 3月 2 6日在扬州举行 ,笔者有幸观摩学习 ,感慨颇多 ,其中对郑州市第 2 3中学孙玲老师所教《孔乙己》印象尤为深刻。整堂课教师抓住“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过渡句 ,将在酒店中喝酒的孔乙己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平时在酒店里喝酒和被打断腿后在酒店里喝酒 ,继而总结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孙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语言流畅 ,多媒体课件、电影画面运用娴熟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学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上了一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导读示范课。导读伊始,师生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孔乙书己叫什么名字啊? 生众:(七嘴八舌,有说“叫孔乙己”的,多数说“没有名字”。) 师,孔乙己确实没有名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某:从课文看出来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师:对了。孔乙己中绰号,不是名字。鲁迅作品中还  相似文献   

11.
班级:初三 (1)班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孔乙己》是一篇内涵丰厚的社会问题小说,其中的深厚内涵老师当然可以直截了当地讲授给学生,但我认为如果老师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品味,那效果应该会更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用心去感悟出来的。   [前期准备 ]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认清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一大社会因素——制度。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笔下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孔乙己,探究了造成他人生悲…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整堂课的构思是这样的:在初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结于:孔乙己的死原因是多方面的,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无情(其突出表现“笑”)、自己的麻木,再就是科举制度对他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终死亡。进而引申到孔乙己的“死”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整堂课的板书如下:丁举人死自己科举群众打弃木笑一堂课下来,总体来看,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这一板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13.
以前上学时听老师讲析过《孔乙己》,后来自己当教师时也多次讲析过《孔乙己》,无论听讲还是自己讲,几乎都着眼于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方面及小说主题方面的理解与分析,而很少或较少注意对小说开头部分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与分析。直到最近重读了《孔乙己》,才试着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并有所领会。在这里不妨略呈浅见,聊博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14.
【教例简述】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1期)。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提示:①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15.
在"孔乙己告状"①事隔一年多以后,陈爱娟老师对<孔乙己>的阅读教学,终于做了"后续工作":让学生"知道当时的孔乙己根本不会想到去告状,而且,即使去告状了,他也自己气短,因为,是他偷人家的东西在先."②这可以说是陈老师这个课例的最主要的闪光点:在完全脱离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之后,阅读教学终于回到了最根本的起点:文本.  相似文献   

16.
张盘英 《考试周刊》2012,(43):34-36
作者对黄厚江老师上的《孔乙己》一课的案例进行了简述,提出这一案例的妙处在于巧妙地把孔乙己的"手"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激活有效课堂的兴奋点,设计层层问题的追击点,训练语言活动的生长点,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先生自己说,孔乙己等人物是"苦人"的形象。按理说,既是苦人,就应该得到同情,但自孔乙己从鲁迅的笔下诞生后,就成了嘲笑的对象。在小说里,他受掌柜的、短衣帮,甚至是小伙计的嘲笑;在小说外,他受到读者的嘲笑;在课堂上,他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嘲笑。别的人嘲笑孔乙己,情有可原,唯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却没有嘲笑孔乙己的资格。因为,现在的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比孔乙己差得太远太远。孔乙己"写一手好字",这字,小名叫毛笔字,大号叫书法。现在的语文教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别说毛笔,用钢笔、粉笔能写得好的又有几  相似文献   

18.
笔曾经在很多种场合下思考过:什么样才算是真正优秀的语老师?想了很久都没找到答案。网上有人戏称:真正的语老师是没有的。直到教《孔乙己》这篇章的时候我才忽有所悟。  相似文献   

19.
我也说几句     
看过陈爱娟老师的课例<孔乙己告状>(<中学语文教学>2003.12),我也有些想法.  相似文献   

20.
Teacher孔乙己     
餐饮部经理终于在黑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把孔乙己还欠我们酒店那十九元一角划作坏账准备吧。”经理对我吩咐。我的笔在会计册的贷方唰唰划了起来。我所兼职的这家酒店是与别处不大一样的,五颜六色的彩灯招牌显示着“爱新觉罗BIG酒店”,大厅门口站着四个穿着校服和解放鞋的迎宾小姐。孔乙己是惟一一个为我们酒店抄抄书就能获得一个美女飞吻的市三中的语文老师。孔乙己好久没有来酒店抄书了。经理打了N次他的小灵通也联系不上,那个题为“标准间一天180元,两天150元”的横幅酬宾广告只好考虑换人抄了。酒店里人来人往,只有我知道孔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