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游记》和《奥德修纪》都采用纪行的写法叙述了主人公同妖魔斗争的故事.在叙事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各具特点.从叙事视角、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究二者在叙事形式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可以折射出东西方社会和文化等差异对二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与安妮,也正由于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在一些叙事规律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两部小说在情节发展、意象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潘丹丹 《考试周刊》2013,(40):22-23
本文在研读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伤逝》和美国重要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两部杰作基础上,试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从开始萌芽、受挫到最终破灭的发展脉络的相似性,从欲望的解禁、社会的现实和认识的朦胧三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解读,探讨主人公爱情悲剧命运的原因,思考特殊社会背景下人类生活本质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奥赛罗》和《伤逝》分别是莎士比亚和鲁迅的悲剧作品。虽然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出于风格迥异的作家之手,但在女主人公的命运及悲剧根源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采用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两部作品,试图证明男权中心文化的毒害是两位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女性地位的提高需要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厄普代克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为原型塑造了《S.》中的女主人公萨拉,他赋以女主人公主动的话语权,将人物的生活背景现代化,使作品的意味更为独特。本文通过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反叛形式,考察了《S.》中戏拟的意义以及两部作品不同的时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后现代文学中的反英雄主义出发,专门对康拉德的《阿尔迈耶的愚蠢》和《海隅逐客》两部作品中的两位白人男主人公进行分析,探究康拉德在其第一、第二部作品中相继塑造与传统英雄背道而驰反英雄形象的原因与目的,以期使读者对其两部作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唐毅  毛琪 《文教资料》2007,(12):82-84
短篇小说《猫鹊之席》和寓言《花园的独角兽》是詹姆斯·瑟伯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叙事角度、象征、风格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皮格马利翁》(1914)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1856-1961)的作品,而根据这一戏剧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1964)也受到了广泛好评。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可以彰显两部作品的不同点及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叙事技巧、情景刻画和人物塑造是两个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其中,叙事技巧包括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和音乐效果三部分;情景刻画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赛马场、花园舞会和结尾;人物塑造主要分析了伊莉莎、伊莉莎的父亲以及克拉拉的母亲。通过比较,一方面使读者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另一方面让观众重温这部经典电影作品,提高对电影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皮格马利翁》(1914)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1856-1961)的作品,而根据这一戏剧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1964)也受到了广泛好评。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可以彰显两部作品的不同点及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叙事技巧、情景刻画和人物塑造是两个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其中,叙事技巧包括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和音乐效果三部分;情景刻画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赛马场、花园舞会和结尾;人物塑造主要分析了伊莉莎、伊莉莎的父亲以及克拉拉的母亲。通过比较,一方面使读者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另一方面让观众重温这部经典电影作品,提高对电影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2.
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教育,它是多元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乡土和天下不只是一种特指的地理空间,也是一系列符号象征。从乡土到天下,既意味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的变化,而链接乡土与天下的纽带则是乡土教育。通过开展乡土教育,可以让个体在感知乡土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对乡土和天下的认同,从而真正成长为适应社会变迁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运用黑色幽默这支超凡之笔塑造了荒诞世界中一个个荒诞畸形的人物形象,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既有貌似清醒的战争狂人,也有“疯狂”的清醒者。作者深刻而又无情地揭示了疯狂世界中疯狂者们的疯狂心理,他们上战场的目的不是精忠报国,而是以牺牲士兵的生命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筹码。  相似文献   

14.
"寻根"意味着寻找一个本已存在而现在却失去了的"根"。然而,当寻根作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和被文化所遮没的原始土壤,期待着从中寻找到价值依托时,他们却不无失望地发现,面对文化本身的多向悖论,面对传统文化因袭的积垢,传统文化根本无力承担文学之"根"这一重任。他们虽举着"寻根"的大旗,却不得不承受着"失根"的痛苦与焦灼。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构成了寻根文学中潜存着的那种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鲁迅散诗《秋夜》开头的两株枣树的写法,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不断议论。这不是修辞上的反复手法,更不是“故作闹刷”,“徒弄花样”,而是一种属于鲁迅的创造性特殊表现手法。章以鲁迅作及其他书论证了这种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文化的庞杂、多变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名目繁多的“道”或“术”实质是佛教观念渗入日本民族意识的产物。佛教“禅宗”的学说传到日本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影响极大。“禅”的理念与“求道”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道”,如茶道、花道、剑道等。这些“道”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以禅的理念为依托,指导行道者潜心领悟事理及真谛。时至今日,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仍起着有形无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凄凄”、“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语,它们的意义变化,表明三章诗意的逐层加深。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规律,先是由有象而元象,再来是由无象而有象,不断地加以往复探讨,虽各有所见,但总结起来,则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予以概括。这种结构,不但可适用于科学,也一样适用于哲学、文学与美学;如果将它对应于西方所谓的“真”、“善”、“美”来看,则“一(0)”为“真”、“二”的规律作用与过程为“善”、“多”为“美”。本文即着眼于此,以诗歌为例,探讨“真、善、美”与“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对应情形,以见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了《水浒传》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忠义”、“替天行道”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并分析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言志"说与"摹仿"说出自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话语体系,在美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某些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都很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