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在40年前,一位伟大的哲人,加拿大传播学巨擎马歇尔&;#183;麦克卢汉,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就在哲学意义上给了我们太多的解释和预言:媒介就是信息,媒介就是人的延伸,你选择了什么道路,就必然会有什么结果,电视媒体也不例外,你承担了或者说发挥了什么责任,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扛起摄像机,别以为你无所不能,摄像机决定了你只能有条件地干活。秦始皇统一六国,你能拍吗?不能。孔明挥泪斩马谡,你能拍吗?也不能。从来就没有什么媒介是所向披靡的,电视也有它的局限。这个致命的软肋就是电视需要图像和声音。而人世间的万物存在恰恰是转瞬即逝的,所谓“往不可谏”是也。就电视拍摄而言,云烟过往,来去匆匆,你所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当下、此时此刻。  相似文献   

3.
电视专题片又叫电视纪录片或电视艺术纪录片,它是一种很能体现电视特点的节目。是当今荧屏中的主要节目形态之一。对于什么是专题片,目前的看法并不十分统一,但可以认为专题片有三个基本特点:纪实性、参与性和艺术性。纪实性是指节目内容应是真人、真事,不可虚构、杜撰;参与性就是在叙说真人、真事的同时,还常表现出作者的感受和思考,或者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有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艺术性则是为了节目的纪实性、参与性,常常使用多种电视艺术手法,从而体现专题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说起特写镜头,人们脑海中即会想到:在空中飞动的子弹、武打中掏出的暗器、情景剧中往水杯中下毒、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眼泪等等。那么,特写究竟是什么,它的特点和功用又有哪些呢?笔通过多年深入一线的采访经验观察和了解到特写其实是一种很具有“写意”特征的表现手段,用好了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过渡时期,也是我国出版业飞速发展时期:出版图书的数量由1979年的不足两万种,发展到1998年突破了十三万种;出版经营的方式更加灵活;图书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在出版业大发展的背后也有许多隐忧:由于掠夺式的经营和短期行为,从而导致了热点书的昙花一现、一拥而起的雷同选题和持续攀高的库存。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精神价值的行为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也在这喧闹和骚动的市场中呈日益衰微之势,其具体表现为:一些出版者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终极目标,一味迎合市场需要,从而导致了市场需要什么书,他们就愿出什么书,也就要求作者写什么书。人的创造性,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埋头于探讨国内电视传播问题的同时,抬头看看国外电视传播学术界在研究什么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外宣节目?国家广电总局徐光春局长曾经指出:外宣节目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以事实为主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确定节目选题时,除了方向性、导向性问题之外,要考虑题材内容是否代表地域特点,是否有事实作依据,是否有正面报道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仲呈祥 《声屏世界》2001,(10):23-24
有人把重大题材理解为主旋律,这不对。后来。又有人说什么都是主旋律,主旋律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也不对。前一种是狭隘理解,后一种是泛化理解。1993年江总书记在一次宣传部长会议上,把什么是主旋律概括为四种思想和精神:第一种是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第二种是一切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第三种是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第四种是一切用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9.
郑学步 《声屏世界》2005,(10):58-58
电视作为新锐强势媒体.主动与观众套近乎,搞互动,估摸着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什么有奖收视、现场参与、电视投诉、短信答题等,如今已是遍地开花,满屏节目几乎无处不互动了。央视二套的几位名嘴.最近还号召“全民互动”。预示着今后还会有更大的互动动作、更多的互动花样要出来。我们就要进入互动时代了。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在电视演播室,还是在新闻采访现场,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是栏目和电视传媒的代表者和表达者,那么主持人担纲现场采访记者时应具备什么创新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杨陈晨 《新闻传播》2006,(12):32-33
什么是慰问式报道?从广义上讲,就是媒介向受众传播由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某种带有特殊情感交流的符号性信息。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媒体采编到的有关企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向生活有困难的人群及受灾地区赠以生活用品、资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左莹 《新闻爱好者》2005,(12):65-65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荧屏上出现以来,其独特的节目样式越来越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推出,为电视谈话节目树立了一个理想的典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各类不同风格的电视谈话节目日趋成熟,很多成为品牌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那么,空间是什么东西赋予了电视谈话节目如此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一)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蔡骐  欧阳菁 《声屏世界》2007,(11):15-16
伴随各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轮番登场,“与偶像一起成长”的粉丝们也迅速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电视选秀节目造就了粉丝一族的集体登台。那么,电视传媒与粉丝文化的共生联盟还将带来什么?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粉丝狂欢背后又隐匿了什么?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情景喜剧,是电视文艺的“大众产品”。情景喜剧有投资少、周转快、风险小、利润大、创作周期短等优势。当前,它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生产势头中猛增。那么情景喜剧有着什么特点,怎样来进行市场化的操作?这是需要我们从观众审美心理需求和多年的艺术实践来进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冯斌 《新闻前哨》2006,(12):59-61
现代社会人人都在看电视,但人人都会看电视吗?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对电视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看?什么叫不好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一个十分复杂的电视宣传质量评价问题,也是社会各界都会自觉不自觉经常谈论的一个仁见仁智见智的话题。本试从多角度、多层面谈谈电视宣传质量评价体系中对一些共性与个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我的学习两年多前我主持撰写《世界电视前沿》这本书,在开篇的时候就写到: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作为一个电视人,面对电视业界发生的激烈变化,我们一方面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这种变化肯定能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机遇,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期待,但是另外一面,我们有时真的感到非常迷茫。我们不知道,也不能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在不少场合盛赞过海派电视这些年来的新视野、新理念、新举措.认为上海电视变得大气和深刻起来了,应当重新估计和评价海派电视在中国电视版图中的地位。不过,这样的评价是针对上海电视的新闻节目和财经节目,而中国电视屏幕上狼烟四起的娱乐节目中,海派电视的地位如何呢?在没有看《舞林大会》和《加油,好男儿》之前,这样的疑虑挥之不去。甚至,我很担心电视娱乐节目中遭人诟病的低俗、恶俗问题会坏了上海电视的名声。然而,当《舞林大会》上袁鸣、曹可凡等主持大腕一曲终了时,当《加油,好男儿》中,聋哑选手宋晓波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时,我不仅感觉原先的担忧变得多余,而且,一种理性的思考变得自然而由衷,这就是,海派电视的娱乐节目到底可以给娱乐化狂潮中的中国电视以怎样的亮色?在“拿什么拯救你,电视的娱乐节目”的追问中,海派电视的娱乐节目能够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金骏 《声屏世界》2007,(12):22-23
在电视转播过程中,导播就是电视观众的眼睛,导播给你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也只能看到什么。一个优秀的电视导播可以对其转播的电视节目进行二度加工,把更优秀、更精彩的电视节目奉献给广大电视机前的观众。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电视导播?  相似文献   

20.
回归电视新闻的本色—让画面“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画面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一个视听结合的场信息结构,电视新闻的表意通过其完成。电视记者要想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价值,就必须寻找那些具有语言化、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去感染观众。对重大的纪念活动和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就是将电视画面语言化发挥到了极致,它能使观众看到千里之外的现场,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可感性和可视性。 然而在我们的一些日常电视新闻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注意电视画面语言化的现象。如解说词是什么,画面就出什么,美其名曰“声画统一”;一些电视编辑只看稿件,不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