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笔者参加第二批“三个代表”工作队,到新郑市龙湖镇太山村驻队。一日,我和村委成员正在开会,一群人吵吵嚷嚷到村委,一问方知他们要状告一牧羊者,他的羊糟蹋他们大片的麦苗和幼树。村长立即把牧羊者叫到村委,哪知他却死不认账,还说看见也不能算数,为何没抓现行。一方群情激愤,一方百般抵赖,众人皆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时事件处理陷入了困境……。大约过了有十来分钟的光景,支部书记老邱忽然站起来说:“拿刀来,把羊肚子豁开一看,不就明白了么,如果羊肚里没有麦苗一类的食物,由告状者赔偿牧羊者的损失,如果有,牧羊者除损失一只羊外,还要赔偿…  相似文献   

2.
田苗芳 《大观周刊》2012,(41):384-384
前几天,讲解《草原》一课时,文中描绘的“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风光:“让人总想高歌一曲”的愉悦心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令人心驰神往。而最吸引人的还是草原上那“一会儿七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的”羊群,以及那悠然、快乐的牧羊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果阅读教学中师生都能像这自由的羊群和悠闲的牧羊人一样,走出封闭的羊圈,  相似文献   

3.
报刊集萃     
智慧幽默《毒药》一次,邱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 “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邱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 我就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相似文献   

4.
电视机前,是心猿意马的一群人,我们还能按部就班一本正经地做着老一套说着老一套吗?2015年春节的脚步,比往年来得要晚些。因为农历是羊年,吉祥词语的运用就更加自如开阔了:喜气"羊羊"、神采飞"羊"、斗志昂"羊"、三"羊"开泰……俗一点的还有:大发"羊"财。此刻,我不识时宜地想到电视圈的"羊群效应"。羊群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且吃到了新鲜的青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部队档案员。最初,我是从接手过来的那一大堆档案书刊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切领悟到周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和江总书记“我们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谆谆教诲的深刻涵义。记得前任老李曾针对我“打退堂鼓”的思想说过一段话。他说:“革命军队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档案工作者可能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如果你、我、他都不愿充当这个零件,那这机器还要不要正常运转!”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份量很重,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一次“淬火”和升华。我在十四年中曾因工…  相似文献   

6.
幽默笑话     
一言不发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傻瓜,那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便是最愚蠢的了。”倒过来试试看有一天,一个初学绘画的人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阿道夫·门采尔听了说:“亲爱的,请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能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了。”唯一令男人心跳的办法贝因哈特晚年时极喜清静,多住在巴黎的一家高层公寓里,但崇拜者仍不断来访。某天,有位年事已…  相似文献   

7.
我搞图书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搞的都是一般性的服务工作。有人说:这种服务性的工作,只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劳动,根本用不着开动脑筋。其实不然。问题是你自己如何看待。就拿图书馆的阅览工作来说吧,如果你把它看作只是“拿书还书”的简单劳动,一天应付过去也就行了。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为“四化”起桥梁作用的劳动,那就必须认真对待,刻苦钻研,必须使自己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他一决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你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就会浪费自己的很  相似文献   

9.
慈禧观戏     
一凡 《湖北档案》2009,(8):37-37
慈禧太后虽然头上顶着"老佛爷"的光环,其实骨子里也无非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普通人相同的爱好--看戏. 慈禧看戏有许多癖好.首先是避讳.慈禧属羊,所以带"羊"字的<变羊记>、<苏武牧羊>、<龙女牧羊>等剧目一律不能唱,唱词中更不准出现"羊"字.<玉堂春>里有一句:"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为了避开"羊"字,伶人陈德霖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有一个著名的武生王福寿跟人合伙开了间羊肉铺,本来和唱戏毫无瓜葛,可也照样犯了忌讳,慈禧从此不再赏赐他,吩咐说:"不许给王四(王福寿)赏钱,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  相似文献   

10.
雨儿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9,(12):15-15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问。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相似文献   

11.
你要经常让下属知道你是多么赏识他们,这是我对你的建议。我还没见过不喜欢被赞美的人,如果你也如此认为,那你就应该经常表达你对他们的欣赏。甚至只是称赞准时上班,对方就知道你重视守时。“我认为那真是太好了,杰克,你每次都能在8点钟准时上班。我真敬佩能够守时的人。”对你的下属说这些话,你会发现他以后迟到的次数就更少了。或许,你喜欢某个人的礼节或绅士风度,每个人总有某些可赞赏之处——就让他知道,不要藏在心里!  相似文献   

12.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乃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这一段话好象老百姓叙谈家常,那用语,也象平常人一样称“你”道“我”,甚至还称对方“你老”,而没有张口“孤家”闭口“朕”,完全没有封建帝王常用的那些套话。但这简明通俗的语言里表达的意思,谁又能说不扼要呢!简短的几句话,朱元璋的“风格”就跃然于碑  相似文献   

13.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14.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5.
做饭     
作为一个住家男人,我不想把做饭说成是烹饪。比如你下午五点多接到电话,对方问你在干什么?你说,我正在烹饪。电话里那朋友一定要笑的。事实也是,已经“住家”,就不要“住”得那么煞有介事的。是在削土豆就说我在削土豆,是在砍排骨就说我在砍排骨。在家里做饭说到底就是填饱肚子。 有一种说法,男人在家里围着围裙,专心致志地剥一根葱,从容镇定地炒一盘肉,那样子是很性感的。我想,这说法肯定是一  相似文献   

16.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信奉这种职业精神的记者,有的就因为要离前线再近一点,而牺牲了生命。对文字记录者来说,也情同此理:如果你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知道的不足够多。可是,仅  相似文献   

17.
工资待遇与工作态度郭东斌记得犹太教法典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工作了,但毫无结果。’你不要相信。如果一个人说:‘我还没干,就获得了成就。’你也不要相信。如果一个人说:‘我工作过了,也有所收获。’你可以相信。”第一种人认为工作不会有收获...  相似文献   

18.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19.
许文舟 《湖北档案》2007,(10):38-38
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小故事,说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坑中人     
胡英 《出版参考》2007,(8):M0002-M0002
有个人不慎掉进坑里,爬不上来了。他高声呼喊求救。 一个主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待在下边不大好受。” 一个客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有人会掉下去这是合乎逻辑的。” 一个物理学家计算了此人掉进坑的方式和坠落速度。 一个教育学家说:“你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掉在坑里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