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学上看,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比他自己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一个人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他就能表现成怎样一个人,一个人的行为、情感,甚至才华几乎永远和自己的看法相吻合。而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即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却是透过周围的人物,特别是"重要他人"(如老师、家长、专家)对"我"的看法和反应逐步形成的。"重要他人"认为"我"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就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做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好学生,一个能学习的人,他会做…  相似文献   

2.
任务 《家教指南》2006,(4):45-46
宝宝从出世的那一刻起,他就把那个爱他、照顾他的人当作这个世界的中心。然而随着年龄、自我意识及生活经验的增加,他又渐渐地把您当作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对他人感兴趣。虽然您无法替他交朋友,但您可介绍些新朋友和他认识。他很快就会发展出小儿应有的社交技巧。  相似文献   

3.
新生婴儿究竟会想些什么?对此我们可能较难想象。实际上我们从孩童时代后期开始,就能够把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别人的生活方式加以比较。婴儿是绝对作不出这种比较的。他只能把他自己所处的特殊的家庭环境作为现实的。全部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父母必读》2013,(4):98-101
原因 在婴儿时期,你的宝贝并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当孩子开始会爬,他发现:噢,原来我可以掌控自己和妈妈的距离!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地,他明白了原来他是独立的,他和妈妈是不同的,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此,他的自我意识逐渐产生了。这是孩子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5.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正确分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和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一、自我教育的特点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强烈的进取心,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积极的自我改造.它是人的个性倾向的核心,对个性发展起推动作用.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在他们进入少年期以后.少年期的学生(也就是初中学生)个性特征的主要变化就在于自我意识起了质的飞跃.少年由于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迅速发育,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判断能力,再加上少年社会地位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因而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同时,少年开始将视线转向了人的内心,仿佛刚刚发现“自我”也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开始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总的来说,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53):1-2
人是通过自我意识知道自己、调控自己改造世界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核心。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许多学者认为复制方法可以实现自我意识不灭。本文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生理—心理自我三个角度说明复制自我意识的不可能,从而让我们正确的看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人的行为是受其“自我意识”支配的,一个人如能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就会对他的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后进生之所以落后,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做不到调控自己的错误行为.那么如何培养后进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体自我认同危机:"我是谁?"的困惑 人作为一个能思维的存在,不仅能够把自己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而且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观念中确定"我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开始睁大眼睛去发现世界,他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特别是从书本上接受了各种思想,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独立思考。同时,他们也加强了自我意识,开始感悟人生,发现自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非常有  相似文献   

10.
<正> 自我意识即人对自身的认识。任何一种关于人自身的感知、理解、体悟和评判,都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 自我意识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人类形成的初期阶段(婴儿、原始社会早期的人们),人的生活主要是本能自我支配的生活,人类的认识处于对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浑沌合一的感觉观念之中。从个体看,刚出生的婴儿即处于这种认识状态中,他区分不了自我与他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不仅存在着人们需要的、有益的事物,而且也存在着美好的事物。从人成为人的时候起,从人观赏美丽的花瓣和晚霞并被深深吸引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审视他自己。美已经为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有三个要点:一是民族的意识感情,二是由这种意识感情生发,升华而来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三是在上述两点激励,推动下进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运动。更简明地说,民族主义就是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表现。而民族自我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感情和看法。民族自我意识的发生要以他者的出来为前提,没有甲民族,就没有乙民族,反之亦然。民族间主观性很强的区别和差异意识,形成了民族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形态,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卑感。19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逐渐产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既然是意识,那么它就是存在于民族成员的思维中的东西,而这种自我意识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才能为人所感知并发生社会作用,才能成为现实的民族主义。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民族自我意识诉诸于文学艺术方式,就造成文学艺术作品;民族自我意识诉诸理性表达,就成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自我意识的行为化表达,就是民族主义政治,社会运动以及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信念是我们透视这个世界的窗口。它们分享着我们生命中每一个观点。当你从这些积极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你就会开始接受一个更加乐观丰富的观点。一些能够立刻从中获益的观点。1.你是自己的主宰有一个古老的苏非故事,一个人,他的邻居看到他深夜在路灯下搜索家里开门的钥匙。这位邻居就帮他找,可是一无所获。最后,邻居问道: “你在哪儿弄丢的?”“家里,”这个人回答。邻居大惑不解。如果这个人最后在家里丢了钥匙,为什么要在路灯下找呢?“因为这里有灯光啊。”这个人答道。想象一下你感到自己迷失了方向感和意识。试图向别人询问对你人生目的的看法就像是在路灯下寻找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有三个要点:一是民族的意识感情,二是由这种意识感情生成,升华而来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三是在上述两点激励,推动下进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运动。更简明地说,民族主义就是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实现,而民族我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感情和看法,民族自我意识的发生要以他者的出现为前提,没有甲民族,就没有乙民族,反之亦然。民族间主观性很强的区别和差异意识,形成了民族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形态,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卑感。19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逐渐产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既然是意识,那么它就是存在于民族成员的思维中的东西,而这种自我意识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才能为人所感知并发生社会作用,才能成为现实的民族主义。民族自我意识的现实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民族自我意识诉诸于文学艺术方式,就造成文学艺术作品,民族自我意识诉诸理性表达,就成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自我意识的行为化表达,就是民族主义政治,社会运动以及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15.
不少家长觉得两三岁的孩子特别难管,以前很听话的孩子,现在却特别不听话,而且常常无理取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不通情理”,嘴里一说想干什么,就必须马上去做,不肯妥协、忍让和顺从。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小孩子要按照自己的主意做事情,是从2岁左右开始,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在这之前,孩子基本上没有自我意识。随着语言表达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与周围世界的接触日益广泛,自我意识也就逐渐地出现了,学会了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懂得了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某些要求。这个时期的孩子学…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评价自己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式,简单地说,即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它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和道德行为,都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有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青少年,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正确的自我评价,他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积极进取,行为举止得体,适应学习和工作,努力发展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否则,他可能自视  相似文献   

17.
<正>自主性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从小对幼儿进行自主性培养,能够唤醒幼儿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更好地认识社会,并在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多元的经验,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敢于不断挑战自我的人。自主性的培养是以幼儿常态化的主动探索为基础的。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思想中强调:“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和游戏,使他们获得真知识、发现真世界呢?  相似文献   

18.
《读写月报》2022,(31):4-8
<正>[阅读导引]曾多年担任一线教师的肖复兴对写作有着独到的认知,他早年的作文和写作曾得到叶圣陶、叶至善的精心指导。在他亲力亲为的指导下,他的儿子肖铁读高二时的作文就被选入了广东高考语文试卷,肖铁后来考入北大中文系,还曾是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肖复兴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写作是未成年人形成自我意识、学习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孩子从读别人写的课文,转变为让别人读自己的作文,是第一次向成人世界表达自己,标志着真正步入了有知识的童年。”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自我意识是主体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反映现实的那种能力作用于自我本身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表现为“我”这个统一体分解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主体的我是认识的主体,客体的我是认识的对象,在个体内形成认识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这个矛盾运动不断修改自己的认识模式和方法,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活动途径或自我归宿。 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工作。本文仅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复杂的社会生活进程,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因此,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己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自身,探索、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发展。大学生能够对自己在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意义的层次上进行长时间的反思。并同时对自己从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它不过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随着身心各方面的成长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般处于发展心理学界定的青年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发展、稳定、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