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湘西洞神传说是指以湘西洞穴中的神仙、鬼怪、妖兽为传说核的民间口述文本,并以丰富的文本内容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成为表现民间生活观、伦理观、宗教观、风俗观和艺术观等价值观的重要文本形式。本文立足于湘西洞神传说现有的传说文本进行研究,总结出"惩恶扬善式"、"斗智斗勇式"、"爱情悲剧式"、"祈愿满足式"等湘西洞神传说的主要叙事模式,为进一步发掘湘西洞神传说的文本叙事特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戏剧《霄神》《鸭子》和小说《山鬼》中所提及的"霄神"是湘西汉苗人民在近现代日常生活中普遍信奉的傩神之一."霄神"既可以赐福,保佑湘西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又会降罪于人,施以惩戒.人们通过傩戏等一系列酬傩仪式取乐神灵,兼以娱人,致力于达到一种人神和悦的境界.民间"霄神"信仰浸润于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且深刻影响了...  相似文献   

3.
包公传说的"神判"情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公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民间断案传说的代表,其中许多经典情节耐人寻味.本文通过对传说中的"神判"情节的进行分类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该情节在传说流传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展现了促使情节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麦益娇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1):50-53,126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刘娘传说"。刘娘传说和刘娘信仰对地方文化以及群体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民间叙事——传说的角度入手,将传说研究与信仰民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呈现刘娘传说和民间信仰,考察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极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哪吒信仰的域外传入与其在中国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哪吒及其传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土,不仅带来了印度文化因子,也吸收了中西亚神话传说。哪吒及其传说传入中国之初,面临着文化冲突问题。通过佛教自身、道教、儒家伦理、文学艺术、民间方术等对哪吒的传说、名称、形象、神能、信仰方式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哪吒被本土道教所吸纳和改造,为儒家伦理所接纳。哪吒的民间传说经人们口耳相传,进而被吸收演化成通俗文学,使哪吒这一民间信仰流传更广。这种本土化过程使哪吒从外来的制度化宗教之中抽离,从上层"大传统"领域进入"小传统"视野,从"域外神"变为人们喜爱的"本土神",完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湘西阳戏民间文本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阳戏是中国地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湘西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湘西阳戏的历史考察及对阳戏民间文本的疏理,试图揭示出这种古老戏剧艺术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8.
湘西民间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特有的、神奇的民俗风情画卷.文章主要将故事中描绘的宗教信仰风俗、民间制约风俗、婚嫁丧葬风俗、传说山歌风俗、传统节日风俗等方面的风俗民情,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河东地处山西西南,是早期人类活动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起源地之一.水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在古代河东水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民间传说中人因水成神或神假水助人的故事,生活中人因永敬神的仪式或人治水利民的行动,综合地形成了河东独特水文化中的人神观.这种人神观充分体现出河东人崇尚勇敢、智慧、善良、勤劳、务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0.
论湘西苗族民间传说的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民间传说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主要有氏族祖先传说、地方风俗传说、节日传说和人物传说等。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湘西苗族民间传说背后多方面的教育意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教育;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品德教育;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审美教育和生产劳动、民族历史的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云林县口湖乡有一项台湾规模最大的“牵水[车藏]”活动,对它的起源与仪式过程作了长期田野调查。其记录了有关的灾难传说、神明来历、风水故事、显灵事迹和英雄故事。这是一百六十几年前发生在台湾西海岸的一场水难浩劫,而在一百多年后,它竟又成为地方上一场盛大的文化飨宴,一份重要的文化资产。这是民间宗教与民间文学高度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对传说文本与其产生和流传的社会历史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是学术界的新趋向。通过田野调查传说文本资料和历史文献结合的方法,对社巴节传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还原,揭示传说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侗族水文化与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族源主要为江海之滨的古百越族,经迁徙来到湘黔桂边地,逐水而居.侗族热爱山水环境,其物质生产活动、神话传说、古歌和民俗事项多与水有关,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栖居观和上善若水的文化性格.水为侗族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原型意象,山水侗寨是触发文化记忆的场景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也面临着文化失忆的危机,需要保护记忆的载体,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稽神录》是宋初徐铉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这部小说集充满浓厚的宗教意蕴。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神鬼怪异故事,不少故事有着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而果报思想又有力地支撑着作者所建构的神鬼世界。这些都表现了宗教的神鬼观念对《稽神录》创作的巨大影响和渗透。因此,此书值得从宗教神鬼观念的视角来进行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在内外交困的近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湖湘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既表现出"惟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傲慢文化心态,又表现出虚衰受益、博采众长的非凡气度.湖湘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搏弈中,经历了一个由疑惧、排斥到被迫接受,再到主动融合的漫长过程,最终实现了近代文化的转型,并孕育出了湖南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群体,湖湘文化从此光耀寰宇.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英雄传奇诞生于时代要求和读者要求相冲突的50年代,它以自身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时主流话语与读者审美要求之间错位的尴尬,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本文主要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文本,从对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文化形态的融合及读者阅读心理三方面阐释十七年革命英雄传奇成功的原由.  相似文献   

17.
昔日的湘西百姓利用本地盛产的糯、籼米和杂粮加工成各类粑粑 ,作为礼品、祭品、食品 ,馈赠亲朋好友 ,敬奉神灵 ,丰富自身的主食 ,沿习成俗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达 ,此俗日趋淡化。  相似文献   

18.
傩公傩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傩坛班崇拜的一对配偶神。二神分别被制作成木雕头像,举行傩祭仪式时,傩坛巫师将这两尊神像供于家宅中堂的方桌上。傩公傩母至迟出现于唐代。有关傩公傩母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放牛娃供奉人头型;洪水—兄妹婚型。后一型传说可视为伏羲女娲神话的异文。  相似文献   

19.
湖南旅游资源丰富,亟待向外国游客推介,但由于汉英旅游资料在语言结构、写作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目前的旅游资料翻译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湖南旅游景点为实例,探讨了旅游资料的有效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