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木偶,即傀儡。中国历史上的木偶戏包括悬丝木偶、掌中木偶、肉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铁枝木偶以及皮影戏等。是一种在农耕渔猎闲暇之余所进行娱神娱人的表演,其产生和发展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由于民间艺人在古代社会地位的低微,加上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密切的联系而导致其神秘性,所以不为文人所注意,而统治阶级对之更是有所提防,故史书典籍鲜有记载。因此漳州掌中木偶产生或传人的确切时间难以考究。一、布袋木偶由来已久布袋木偶即掌中木偶,在漳州又称景戏、指花戏、木头戏。对于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可考的资料不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  相似文献   

2.
在泉州,流行着两种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顾名思义,提线木偶就是用线控制的木偶;掌中木偶就是用手指控制的木偶。这两种不同的木偶戏表演形式风格各异,泉州的老师让孩子们将这两种木偶戏搬进了自己的美术课,他们是如何做的呢?我们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3.
乐乐 《中学生电脑》2022,(1):104-105
说起木偶,也许你想到的第一个形象是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中的长鼻子匹诺曹,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亲眼看过木偶戏的确比知道这个童话故事的概率低得多.事实上,中国的木偶戏不仅历史悠久,还被誉为"百戏之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木偶,也许你想到的第一个形象是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中的长鼻子匹诺曹,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亲眼看过木偶戏的确比知道这个童话故事的概率低得多。事实上,中国的木偶戏不仅历史悠久,还被誉为"百戏之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5.
东采西摘     
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明代时已流行全国各地,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演出的声腔,出现了辽西、漳州、泉州、晋江、邵阳、高州、潮州、川北、石阡、泰顺药发、临高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相似文献   

6.
木偶戏剧既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丰富幼儿认知、开阔幼儿眼界的重要教育资源。当前运用木偶戏剧资源开展相关活动的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在有限的应用当中也存在教师自身对利用木偶戏剧资源认识不足,木偶戏剧资源利用表面化及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根据孝义木偶戏剧独有的艺术特点,从木偶戏剧的欣赏活动、表演活动与制作活动三方面,对如何将孝义木偶戏剧应用到幼儿园活动进行了探讨,为幼儿园运用孝义木偶戏剧这一文化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漳州木偶戏源远流长,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杨胜、陈南田等木偶表演大师,成立了漳州木偶剧团,漳州木偶戏在全国乃至国际声名远播。“文化大革命”期间,漳州木偶剧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波折;新时期以来,转轨阶段也是经历着蜕变般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乡间木偶戏     
这一天,在江南的一个小镇游玩。来到镇西的尽头,见有一个古戏台;古戏台边上修建了一长排仿古房舍。一间房舍的门敞开着。走过去一瞧,这间屋子的正中放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木偶戏戏棚,戏棚四周,围着深蓝色的民间土布。两侧的墙壁上,还吊挂着红衣哪咤、白雪公主及狐狸、公鸡等十几具木偶,色彩鲜亮,憨态可掬。  相似文献   

9.
匹诺曹     
叶军 《小火炬》2011,(10):34-35
匹诺曹?就是那个《木偶奇遇记》中的小木偶匹诺曹吗?没错,就是它,不过这一次它没有去历险,而是到木偶小镇走了一圈。在镇上它不仅学到了一些木偶戏的知识,还认识了许多木偶朋友。  相似文献   

10.
李宗泽  陆阳 《中学科技》2023,(24):40-42
<正>2011年,海派木偶戏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海派木偶戏诞生于上海,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木偶戏的特点。它不局限于传统戏曲表演,更多地吸取了其他戏剧表演样式,在表演手段上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木偶品种,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图1:海派木偶戏演出;图2:1941年上海木偶剧社演出《阿丽思的梦》)。但我发现,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2,(10):42-43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泉州的风物特产和著名景观。  相似文献   

12.
近代对于药发傀儡是否存在,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传统烟花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由盛到衰的状况。逐渐被现代多样新品种烟花所替代,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泰顺县药发木偶戏已有三百年历史,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药发木偶戏因涉及到黑火药的使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定,尤其是现代社会在急剧地变化,很容易会出现传承链条的断裂,这个项目便会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影戏研究肇始于20世纪前期。在三四十年代,戏剧史论界侧重于探讨滦州影的艺术特征和影戏的起源与形成。五六十年代的学者是在整个戏剧史的视野下来观照影戏的发生与流变,而影戏本体层面的研究有所削弱。八九十年代无论是影戏的横向研究还是纵向研究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民俗学、工艺美术学的学者成就较大,治戏剧史者基本处于缺席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实施,多学科门类的学者积极介入影戏的研究与考察,治戏剧史者开始回归影戏研究行列;学人们普遍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4.
1939年11月,日本扶植的伪湖北省政府在武汉成立,这是日本统治湖北沦陷区乃至整个华中沦陷区的重要机构。在整个抗战时期,这一伪政权机构在组织形态和隶属关系上经历了若干变化,其内部也充满着权力纷争;在本质上,它始终是一个影子政府,是日本推行"以华治华"方针、对中国实行野蛮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布袋木偶以精湛的演技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漳州传统的布袋木偶服饰,构成了漳州木偶造型的重要因素,它继承了"漳绣"的优良传统,用料考究,工艺复杂,既是华丽的戏服,又是精美的工艺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漳州传统布袋木偶服装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漳州传统布袋木偶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制作工艺等进行整理分析,希望能保存该手艺,并引起世人对木偶服饰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We explored the ability of children to adapt their communication to the needs of their communication partner.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3-year-old children (N = 110) observed two puppets looking for puzzle pieces. One puppet showed its appreciation of the children's help, the other puppet wanted to solve the puzzle on its own. The children's communicative acts were coded in terms of level of ostension (how obviously they indicated the hiding place of the puzzle piece) and level of information (how clearly they indicated the location). Monolinguals and bilinguals were equally helpful and informative. In contrast, only bilingual children adapted their level of ostension selectively between the two puppets.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the greater skills of bilinguals to adapt their communication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17.
贵州石阡木偶戏是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重要遗存,也是西南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从石阡木偶戏的"巫"特质和木偶戏艺人兼具巫者的双重身份来探究石阡木偶戏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这一表征是汉地文化进入石阡少数民族聚集区之后,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汪伪政权为配合日本全面侵华的战争需求,积极秉承侵略者意旨,在统治区制定并实施奴化教育政策及课程,建立教科书编审机构,加强学校教科书的修改、编审活动。这些教科书凸现出日本奴化教育的特色,对中国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思想控制及精神毒害,对此应有警醒的认识,并加以深刻清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泉州木偶与动漫的相似之处,从泉州木偶的偶头造型、服饰、色彩等方面挖掘对动漫角色设定有价值的艺术元素,探索利用泉州木偶传统艺术元素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动漫角色的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论文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的考述,藉此描画伪满洲国时期新诗发展的状貌,之一是探索长诗之"长"的种种可能,之二是寻求抒情小诗的诗形和诗质,形成独特的隐喻和象征秩序,之三是流寓满洲的日本诗人对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的诗歌书写。借非常时期的诗歌文本细读,触及那时文人的隐蔽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