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巫史文化嬗变提出了对《楚辞》产生的看法.认为自西周开始的史官文化时巫觋文化逐步取代与正觋文化在荆楚地区的盛行,是《楚辞》在楚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先秦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巫觋文化──史官文化──巫觋文化这条轨迹迂回发展的,以《楚辞》为‘终点”,正好走了一个圆圈.这段漫长、曲折的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巫觋是掌握"事鬼神"技能的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唐宋以前,曾经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至今在不少乡村地区仍然发挥一定作用。与此相关,对中国巫觋的研究较早得到学者的关注,并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大体而言,20世纪以来的中国巫觋研究在大陆、港台地区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史脉络以及研究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研究取径:历史学、宗教史、社会史。归纳总结近百年来中国巫觋研究的学术发展历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巫觋研究,尤其体现在三个可能的面向:文献学的继续推进、横向的社会史视野、纵向的历史学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巫觋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3.
巫觋文化是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文化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巫术占卜、原始宗教文化、神话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以占卜文化为主要形式,孕育出了一种极具浓郁汉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当前学者大多都倾力于对《楚辞》总体层面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闻一多、游国恩、郭沫若等。著名学者游国恩认为:在我国先古地域文化中,巫觋文化在楚地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①。这篇文章从“楚地重巫觋”入手,对《楚辞》中的神巫文化进行深刻探讨,这对于楚地巫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了解楚地民族风情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汉代社会,巫觋较为流行,他们遍布于朝野上下,按服务对象分,有宫中巫官、社会巫觋的不同;按营业方式分,有专业、兼业之别;按社会活动的性质分,有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别。宫中巫官是在皇宫里活动的巫觋群,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国家祭礼,为统治者提供神事服务;专业巫觋是社会巫觋的一种,指那些专门以营业为目的巫觋群,他们一般具有市籍,主要在市场上营业,有的与乡吏相勾结,诈骗百姓钱财,因此,受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在仕途上受到身份限制,当时的巫觋大多属于此类;兼业巫觋也是社会巫觋的一类,他们除了与专业巫觋同样从事巫业以外,还从事于其他行业;政治巫觋则是指那些从事政治活动,并取得相当的社会影响的专业巫觋,是巫觋对汉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类  相似文献   

5.
《陈风》是《诗经》中较为直接反映巫觋文化的篇章,巫觋文化与自古的巫祝氛围及外来影响是分不开的。由于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再参考《陈风》中的其他篇章,我们有理由认为《宛丘》中的主人公不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巫女,而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宛丘》这篇诗歌是对一个男子在一次民间集会上见到了心仪女子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荆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有800年的历史,但荆楚文化则可延伸至2 000多年前。襄阳具有丰富的荆楚文化资源,其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特性和多元融通、神秘浪漫的鲜明特色。保护、开发和利用襄阳荆楚文化资源对于今天和未来襄阳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屈赋,自从它出现在中图文坛之后,2000年来,一直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要在屈赋研究中,提高效率,继续深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离不开对屈原所生活的楚国,整个大文化背景的研究,以及对文学内在发展原律的认识。那么,与屈赋相关的楚国文化习俗有哪些呢?其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重淫祀,用巫术来“抚国家,定百姓”。 楚国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楚人的精神生活仍然散发出浓烈的神秘气息。对于他们生活的世界,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疏远。天地之间,神鬼人之间,山川与人之间,乃至草木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奇特的联系。在生存的斗争中,他们是近乎全知的导师,这就是巫。 巫师要有不同于常人的秉赋与教养,这就是楚大夫对楚昭王说的:“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楚国的王孙圉出使晋国,赵简子问他:楚国把一块叫做“白珩”的玉佩当作国宝,有多少世代了?王孙圉说楚国从来不把白珩当做国宝。楚国的国宝第一是观射父,第二是左史倚相,第三是一片叫做“云连徒洲”的广野。观射父这位大夫是当时楚国至高无上的大巫。他被奉为国宝,可见巫在楚国的地们是何等之高了。昭王不明白的事都要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许多传统体育活动都植根于其民俗信仰的文化土壤。通过对其民俗信仰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纳西族原始崇拜、原始巫、觋信仰以及东巴教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分析了传统体育在纳西族民俗信仰中的功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规律及保护与传承纳西族传统体育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巫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现象,世人历来褒贬不一。本文运用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资料,从苗族巫文化的历史源流、种类与功能、巫觋的地位和作用等不同的方面,对其重新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0.
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出现大量玉石人像,雕琢成巫觋事神的形象,既是巫觋作法的法器,是其通神的工具,又是巫觋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士阶层在楚国形成于楚庄王至楚惠王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土地制度朝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县制和封君制的推行,私学兴起,为新兴士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士阶层的形成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政治,促使楚国吏治清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说;明辨时务,变法图强。  相似文献   

12.
屈原在那士人们朝秦暮楚的战国时代,屡遭本国群小的迫害、怀王的疏远,却仍然有着“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忠君爱国思想,这与他的身世、学识及楚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楚地奇特而秀美的山水对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孕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的非理性特征,很明显受中国传统非理性文化的影响。马原的叙述圈套与其神秘叙述密不可分;残雪完美地融合了楚巫文化与荒诞哲学;格非从中国的谶纬文化汲取营养,融造了一座叙述迷宫。先锋作家们纷纷从前现代的神秘文化中汲取养分,这一方面使后现代主义文本本土化,另一方面,在一个现实问题丛生的现代社会,如此大量的运用前现代的非理性文化,则也具有了逃避现实的嫌疑。  相似文献   

14.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小说中的故事显现出一种“陌生化”的设定:小人国、大人国从“大”“小”看世界,飞岛国从“上”“下”观人生,巫人国和长生不死国在“生”“死”中思考世界,而慧骃国在“他者”的眼光里审视“自我”。《格列佛游记》以“陌生化”设定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观照人生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人生视野。  相似文献   

15.
“楚辞”与《诗经》在前辈学者比较中,主要集于二者的成书时期、地域、内容、风格、影响等方面。经此比较后,有学者便以屈赋与《诗经》各自的特点来界定南北文化的特色。如有以篇章中“兮”字运用的多寡来区分南北文化;又有因屈赋中多见巫现之风,便有以此界定南方文化是以屈赋为代表的巫文化。细研其成果,对以上两个界定颇有疑议。故通过实考屈赋,查阅文史,在深入了解楚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兮”字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南北文化划分的标准以及南方文化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巫文化”。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楚居》为楚人始居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楚人来自中原的说法,与楚文化“西来说”也存在一定呼应。但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楚人始居地尚难论定。楚人来源“东方说”存在时代局限性,难以成立,但它指明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重视。《楚居》记叙了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实际上说的是楚商联姻的情形。而楚人之所以叫“楚”,与先为殷商大臣后为大神的巫咸有关。虽然《楚居》的记述多神话色彩,但其中楚商联姻及巫咸助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字、《楚辞》等方面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结合考古出土的楚凤造型与文献记载的楚凤形象,可以发现楚凤所传递的精神意象与屈原在辞赋中张扬的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浓郁的巫风连接起屈原与楚凤,楚凤与屈原共同诠释着楚人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persecution of children as witches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report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ss media. In recent years, hundreds of children have been killed, maimed and abandoned across Africa based on individual and village-level accusations of witchcraft. Despite the media focus, to date, very little systematic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phenomenon. In this case study, the persecution of child witches in Ghana is studied to explore the nature and patterns of witch hunts against children in the West African nation.

Methods

There are no reliable national data on child abuse related to witchcraft accusations in Ghana. For this study, 13 cases of child witch hunts appearing in the local media during 1994-2009 were analyzed. Case summaries were constructed for each incident to help identify the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assailants and victims, victim-offender relationships, the methods of attack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s for the attacks.

Results

Children branded as witches ranged in age from 1-month-old to 17-years-old, were primarily from poor backgrounds, and lived in rural areas of the country. Accusations of witchcraft and witch assaults were lodged by close family members often through the encouragement of, or in concert with Christian clergymen and fetish priests. Accused witches were physically brutalized, tortured, neglected, and in two cases, murdered.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imputations of witchcraft contributed to stigmatization in both the community and at school, resulting in dropping out. The most frequently expressed reason for persecution of the child was suspicion that the child had used witchcraft to cause the death or illness of family relations or someone in the community. Another reason was suspicion that the child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business failure o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a perceived victim.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consistent with findings in the witchcraft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seemingly inexplicable illnesses, untimely deaths, and financial hardships tend to be the major causal forces generating witch hunts. Additional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hed light on child witch hunts in Ghana and other countries.

Practice implication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ch abuse, there is a need for increased advocacy and protections for children in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must also increase the penalties for child abuse. This will serve as a deterrent to potential offenders. Additionally, through public service campaigns, educating citizens about the causes and trajectories of diseases, will lead to a significant diminution of witchcraft accusations and the associated violence.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尚巫之风非常盛行,由此出现了很多专业巫觋,他们多不从事其他职业,而以巫术为谋生手段。由于巫风昌盛,鬼神信仰泛滥成灾,民间供奉了许多不为封建国家礼典所认可的鬼神即“淫祀”。巫觋和淫祀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社会中,对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作家徐小斌在她的小说里创作了一系列现代巫女的形象,她们都有凄美的爱情观、充满迷幻色彩的爱情"游戏"、独特的性爱方式。本文从情爱特征方面对徐小斌笔下的"巫女情结"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