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窦玉荣 《现代语文》2010,(8):155-157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 “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我们要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中的和谐与均衡。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各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和谐”,何为和谐呢?古人云:合者,和睦也,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在我看来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作为一名教师,和谐的课堂不仅是我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更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之梦。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高效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黄廷敏 《考试周刊》2009,(45):161-161
“和谐”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那么何为和谐呢?古人云:合者,和睦也,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即相处融恰、愉快。和谐课堂即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默契。教学质量高,学生全面发展良好。和谐的课堂不仅是我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更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之梦。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顾江亚 《新疆教育》2012,(22):48-48
“和融”一词,有两种解释:①如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中说的:香於酪乳腻於茶,一味和融润齿牙。“和融”即融合、融化之意;②“和融”又有和气、融洽之意。“和融”教育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中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由教育推至教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教学相悦、和谐融洽的和融课堂。  相似文献   

5.
和谐作为哲学概念,是一个关系范畴。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从人类本性上说,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提高到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理论高度,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提出了“和谐社会”。总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其深层意蕴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平台。古人云:合者,和睦也;谐者,协调之意。“和谐”是一种美,“和谐”能产生美。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在和谐语文课堂中,与学生一同寻觅文本事实的“真”,人文情怀的“善”和语言形式的“美”,让学生生命之花异彩纷呈,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7.
论和谐发展对我国学校教育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他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与体格发展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人。和谐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服务,也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本文所说的“和谐发展”是指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发展,是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结构合理、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应是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冈势利导地促进符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和谐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同时它又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构建和谐英语教学课堂;创设师生问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调动各方因素,使学生的身心、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呢?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教学思想发展史上,古希腊和谐教学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和谐教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培养有道德、有知识、体魄健康和富有审美情趣、和谐发展的人之教学目的;德、智、体、关全面和谐之教学内容;“效法自然”,适应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顺序之教学原则;启发诱导,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培养之教学方法;“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之师生关系。古希腊的和谐教学思想,对后来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和谐教学的渊源,即使对当下的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  相似文献   

14.
人总要面临取舍,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就是这样,在取舍之间不断成长。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懂得舍弃的道理,这样才会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和谐教育从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调控教育场中各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使“教”和“学”产生谐振效应,从而促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大效益.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气氛,精彩的教学片断,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荀子,到后来的德国著名剧作家席勒,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及许多哲人学者对美育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教育方针也明确规定: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要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从这个概念来界定,和谐教育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先教育都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孔子教育的人文主义谈发展的学生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发展的学生观.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儿童的成长,认为教育要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师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20.
追求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机构.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改造薄弱学校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坚持正确的学校发观,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