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阆的诗词作品在北宋已颇有名气,但今人对潘阆的研究甚少。他仰慕高洁、狂放不羁,却又心存功名、难绝尘想。从其诗词作品入手,揭示出潘阆充满矛盾的功名思想,由此论及潘阆在词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潘阆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继承他们的“苦吟”精神,诗风清苦,但不像贾岛刻意追求奇险的表现方式和锻炼字句,在表现上更自然,语言通俗平易,诗风多了平淡闲逸的特点。还有一部分诗歌,沿袭五代“粗犷之习”,诗风粗狂、洒脱,有向风雅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体被严羽尊为晚唐三体之一--杜荀鹤体.杜荀鹤提倡诗歌要反对浮华,平易自然.他响应新乐府运动的号召,作诗多用俗语,并且又以苦吟炼字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所以诗中警句颇多.  相似文献   

4.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皖籍较有影响的诗人,在诗歌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主张诗歌创作本乎性情,崇尚苦吟,在“理、气、法”的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晚唐时期形成的苦吟文化,是以苦吟诗人群体为中心的士庶人群通过互相效法而获得的以苦吟为主要精神内涵的艺术追求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在苦吟文化的最初形成与社会传播当中,有一些特殊的事件被人为地传播放大,起到了引导舆论推波助澜的作用。苦吟文化在晚唐社会的传播,按照传播的范围划分,主要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三种类型。按照传播的内容划分,则有原诗传播、选诗摘句、模拟转写、故事演绎、人物崇拜等方面;按照传播的手段划分,则有语言传播、卷本传播、题写传播等方式。推敲符号的形成、苦吟形象的建构和时人的身份认同,成为苦吟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喻凫一生交游甚众,和众多诗人有着唱和,他创作诗歌,呕心沥血,字字是血,其诗歌中处处体现出受佛道思想影响的禅意。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展现给后人的正是一个古代读书人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组诗《百苦吟》是嵇永仁在牢狱中创作的,体现出诗人身陷囹圄却泰然自若的豁达态度以及对命运的思考,也凸显了其诗歌风格。他的诗歌既有白居易式的通俗易懂,又有李商隐式的含蓄内敛。  相似文献   

8.
作为唐代第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孟郊苦吟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缓解内心苦闷、追求奇险诗风、希求汲引以及留名后世几个方面。对这些创作动因的探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出在普遍苦吟的中晚唐诗坛,孟郊及其诗歌的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9.
舒婷之诗在 2 0世纪 80年代虽然争论最多 ,但是倍受欢迎。舒婷的诗有其独特的视角 ,非常关注女性的命运 ,富有爱国激情。  相似文献   

10.
2泄纪美国著名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一位很特别的诗人.她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就像水一样,永远处于漂流与动荡中.纵观毕晓普一生流放的经历和她的诗歌创作,其中的流放意识揭示了处于中间地带的现代知识分子寻找心灵净土和精神的支点的努力.她的诗歌使人类更清楚、更深刻地意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追求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当代文坛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和诗情画意的绮丽。其人浪漫自由,率性磊落、才华横溢,其诗惊世骇俗、缠绵清雅、美妙轻柔,这些特质构筑了其人其诗独特的灵性和华美的气质。在此,我们便通过对这些特质的浅析,来深层理解徐志摩和他的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田间生活及其写作的三个阶段,论述其诗歌的民族性,大众性、鼓动性,战斗性及艺术性、从而揭示出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提而指出他无愧于“时代的鼓手”、“人民的歌手”的称号。  相似文献   

13.
谢三宾在明末政绩卓著,尤其是平定登莱之围,其功甚伟.但入清后却反复告发抗清义士起义,其人品之污,广为士林所薄.其传世的《一笑堂诗集》内的《感怀十首》组诗,让人深切体悟到一个并不高尚的灵魂在明清易代那种特殊的历史境况下所受的痛苦折磨和他的自我辩解,尽管这种辩解是那样的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4.
俞明震是近代诗歌大家,其诗歌在数量上虽不多,但以特点鲜明、质量上佳取胜,主要成就是《觚庵诗存》四卷诗。俞明震诗歌创作与其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可分为六个时期。在情感风格上,其作品寓浓深情感于澹秀天资,用简单的白描笔法道出最动人心之语。在诗歌技艺上,其诗体物细腻,擅长布景设色,描摹光影,又常用叠字、流水对等修辞手法凸显诗歌的音韵美。在流派上,俞明震诗歌学习简斋,属于"宋诗"一路,与同时期的"同光体"声气相求。除诗歌贡献外,俞明震忧心黎民,身国一体的情怀和独立时代潮头的开明思想也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5.
"诗的孟浩然",是指孟浩然人即是诗,诗就是人,人品与诗品高度统一。孟浩然"诗意地栖居"在唐代开元盛世有佳山秀水与先贤胜迹的襄阳、"先人留别业"的涧南园,使生存变成真正的生活,人的生活成为诗。孟浩然的一生,是人生的诗化,诗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文学视野中,李白都一直以狂傲不羁的文学形象而存在。透过李白的诗歌文本和行为,结合诗人狂傲的具体表现形式、时代原因、思想渊源及相关诗歌风格,得出结论:李白的狂傲不羁是佯狂,在其纵酒放诞中隐藏着极大的伪装性和拳拳赤子心。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诗在记录社会时代风云的同时,还时时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从杜诗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和老年杜甫的多病凄苦,读到他的理想、他的忧患以及他无可奈何的隐痛。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心史”。  相似文献   

18.
屈原忧患意识源于其前代社会各阶层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它的生成与楚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忧己等."忧国"体现在为国君昏庸而"忧"、为党人误国而"忧";"忧民"寓于作品所表现的民本思想当中;"忧己"体现在:为得不到国君信任而"忧"、为志同道合者变节而"忧"、为自己孤立无援而"忧". 忧患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忧患意识、忧患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表现、宣泄.  相似文献   

19.
在现存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了三十六次,散见在三十五首诗中,这使得杜甫成为中国古代用“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诗人。杜甫以“江湖”入诗,真实地描述了其辗转漂泊的生活情状,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其随着社会政治局面与个人仕途遭逢的变化而依违于出处之间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戴复古一生飘游江海,诗鸣东南半天下。作为江湖诗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台州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学家,其人其诗浓缩了东南沿海及江湖文化的诸多特质:心慕手追、老而益切的归宗情结,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江湖本色,身为布衣、敢犯龙颜的民主意识,坚忍不拔、诙谐乐观的草根风格,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的兼容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