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7月底,东南广播一行携非遗入岛,展演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融时代、互联网+带火东南广播《亲亲闽台缘听友会》活动,短短几天时间,该活动收获来自各界媒体5000万的点击量。本文以非遗入岛为例从内容、形式和融合媒体三个方面探索东南广播对台节目传播到达受众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邀请了多位两岸专家、知名媒体人,从活动形式、活动意义、传播成效等多个角度总结了2019"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表演交流活动的创新之处,分析了其在台湾岛内引发共鸣的原因,以及它的成功对于新传播格局下对台广播以文化植入岛内,助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石溦 《中国广播》2009,(5):37-39
广播曾经是一个“广而播之”的大众媒体,“我说你听”是它原有的传播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个性化欲望的日趋强烈,广播走上一条“说给爱听的人听”的“窄”播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怀旧经典歌曲为主打的《雕刻时光》节目开办四年多来,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追捧。1月10日,50位听友参加以“回响民谣”为主题的《雕刻时光》席殊书屋听友会。  相似文献   

5.
蒋宁 《视听界》2001,(6):27-28
广播是办给人听的,这是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在广播市场化的大潮中,广播人千方百计在“听”上下功夫,尽量使节目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以此吸引更多的听众,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先的有利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大家方略。但是,现在的广播已发展到了广播立体化时代,广播受众市场的竞争也不仅是“听”的竞争,已发展到“看”等方面的竞争。“广老三”不仅要和众多媒体激烈竞争,还要在广播行  相似文献   

6.
叶帆 《中国广播》2011,(9):57-58
广播的收听与使用方式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从半导体、随身听、MP3到“网络广播”和“应用程序(如音乐生物钟)”,从汽车广播的车内移动收听,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随意移动收听,“听广播”已日趋发展演变为“用广播”。听众对广播音乐的消费需求已逐渐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7.
做一个透明的人访弘力王恬最初萌生采访弘力的念头,是因为我发现“金话筒奖”获得者的名单里,有一位1992年评选出的“台湾听众最喜爱的大陆主持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主持人弘力。后来又听说,台湾有个“弘力迷”听友会。台湾颇有名气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吴瑞文说:...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出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疆记者站成立40周年座谈会时自豪地对与会者说:我是一个40多年从不间断的广播老听众,听广播使我受益匪浅……王乐泉不仅个人爱听广播,而且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领导干部都要听广播,对广播事业的发展更是倍加关注、大力支持。作为广播工作者,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高层广播知音”而深受鼓舞。  相似文献   

9.
“广播稿完全是让人听的”,这是教育家叶圣陶50年前对广播稿语言特点的高度概栝。他说:“咱们听读报、听广播,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像看了书面文字一样,有时候心里一楞,不明白听到的话是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细揣摩,因为读报的人广播的人并不等咱们。一揣摩,以下的话就滑过去了,这就说不上完全听明白。可见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显然是有的。”叶圣陶认为,广播稍纵即逝,“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特点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开始,江西省宜春市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在全市大力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共投入15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2196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任务,建立村级广播点4383个。全面实现了宜春市政府提出的广播“村村响”目标,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听广播难问题,充分发挥了广播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进入家庭,广播电视报正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如果说现在收音机,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那么依附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广播电视报从目前看还远末成为家庭的基本生话资料。怎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报成为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即广播电视报真正成为一份家庭化的报纸呢?本文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时策。一、广播电视报首先应是家庭休闲报有些研究人员把广播电视报的读者群总结成这样几种人:“放学回家”、“赋闲在家”、“机关茗家”、“企业居家”,他们既喜爱读书看报,又是喜欢听广播看电…  相似文献   

12.
<正>“看得见的广播”这是财富广播听众对他们热爱的FM96.1的评价。确实,福建经济电台财富广播无处不在,除了各式各样的听友见面活动之外,透明直播室与福建的会展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3·15”博览会、国际汽车展示会、往交会,绿色食品博览会、茶叶博监会、家装文化大展……财富广播融进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耿昭汝 《新闻前哨》2022,(12):35-36
广播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它不能像报纸新闻那样可以回味与重读。人们在收听广播的时候,经常会“听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或者经常出现“一听而过”、“听过就忘记掉了”的状况。因此,对于广播新闻的采写及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时代背景,首先探索了现阶段广播新闻采写所面临着的主要调整以及发展趋势,再结合各项要求下针对广播新闻采写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帮助广播新闻采写实现“多技能化”转型,与时代共存,助力现代化新闻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定时播报、线性传播——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这种“我播你听”的方式是媒体“传—受”时代的典型广播方式。随着受众对个性化要求的提升,媒体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嬗变,广播在突围中走向“窄播”。频率专业化的浪潮之后,打破线性传播的“我播你听”变为“你要听我才播”,是由“传—受”向“受—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而在这其中,广播媒体与时新媒体的两个联姻最为引人关注:一是与网络的联姻,一是与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的联姻。与网络的联姻从最初的电台将文字资料上网到在线直播、点播的出现,再到如今网络电台的初起;与电话的联姻从最初的热线电话到手机短信互动,再到今天的电话拨打特服号听广播。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就撷取广播与网络、电话最新的动向——网络电台和电话听广播,聚焦广播界这两个鲜嫩的“小荷尖角”。  相似文献   

16.
广播作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捕捉时尚的重要媒体渠道,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其终端载体早已从传统的半导体收音机扩展到移动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产品,诸如MP3、MP4、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等,新的广播载体随时满足人们不同的收听需要。鲜活的资讯、富有感染力的交流互动、对视觉等系统的弱干扰性、机动便携都是广播媒体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随着广播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广电传媒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广播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上一期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广播打破传统的线性收听方式,与其他新兴媒体结合进行的“你听的听你的”互动方式形态的尝试。为适应广播新形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广播新载体的思考和再认识:先进的广播技术应用为广播做了怎样的技术储备?广播终端产业如何适应广播发展的新形态?广播新形态又将给广播终端产业带来哪些新的赢利点呢?本栏目邀请研究广播的有关学者、收听广播的青年学生和生产广播终端产品的代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定时播报、线性传播——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这种“我播你听”的方式是媒体“传一受”时代的典型广播方式。随着受众对个性化要求的提升,媒体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嬗变,广播在突围中走向“窄播”。频率专业化的浪潮之后,打破线性传播的“我播你听”变为“你要听我才播”,是由“传一受”向“受一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而在这其中,广播媒体与时新媒体的两个联姻最为引人关注:一是与网络的联姻,一是与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的联姻。与网络的联姻从最初的电台将文字资料上网到在线直播、点播的出现,再到如今网络电台的初起;与电话的联姻从最初的热线电话到手机短信互动,再到今天的电话拨打特服号听广播。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就撷取广播与网络、电话最新的动向——网络电台和电话听广播,聚焦广播界这两个鲜嫩的“小荷尖角”。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在车上听、走路听、去北极听、上珠峰听、上班听、做饭听、走着听、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就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即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  相似文献   

19.
广播作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捕捉时尚的重要媒体渠道,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其终端载体早已从传统的半导体收音机扩展到移动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产品,诸如MP3、MP4、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等,新的广播载体随时满足人们不同的收听需要。鲜活的资讯、富有感染力的交流互动、对视觉等系统的弱干扰性、机动便携都是广播媒体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随着广播技术的时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广电传媒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广播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上一斯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广播打破传统的线性收听方式,与其他新兴媒体结合进行的“你听的 听你的”互动方式形态的尝试。为适应广播新形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广播新载体的思考和再认识:先进的广播技术应用为广播做了怎样的技术储备?广播终端产业如何适应广播发展的新形态?广播新形态又将给广播终端产业带来哪些新的赢利点呢?本栏目邀请研究广播的有关学者、收听广播的青年学生和生产广播终端产品的代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文静 《传媒》2020,(2):43-44
当前媒体传播普遍向“全”的方向发展,广播因为传播手段的单一化坚守了“专”,而凭借“精耕细作”得以优势再造。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新闻记者应该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善用“听”的优势,做足“听”的文章。近年来,厦门新闻广播以“听见”为突破口,突出服务性,打造精品,让更多受众“听见”“看见”,保持了良好的活力,也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寻找出路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