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曾经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技术,阮元独具慧眼,编纂了<畴人传>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后人评价为"不朽之盛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伦理精神承载的是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魅力、不朽和永恒。表现和传承这一独特魅力、不朽和永恒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其任务之艰巨无疑地将研究者们置于一种不断探索的境地——要在熟悉的材料中解读出新意、在解析新的考古发现的材料中接近历史的真实;要从因历史的积淀而浩繁的内容中提炼出前人的学术成就;要在比较中概括出不同于其它伦理文化的特质并对其缘由做出合理的解释;要使用艰深的语言支持的先人所论及的道德哲理为现代人所易读易懂;要从在过去时代产生的思想中揭示出具有普遍人类价值、可以昭示后人的精华……由陈瑛先生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体现了研究者们对追求这一境界的自觉,它可以让我们体会出如下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时珍(1518一1593年),是我国明代一位卓越的医药学家.他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并享有中国"药王"之誉.然而从文献典籍的收集利用来看,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过程是一个注重前人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实践创新的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4.
雷发达是康熙时期的一位宫廷建筑大师,他将清代"官式"建筑做法及则例传给后人,为清代皇家建筑的建设、皇家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悠久的历史,犹如浩浩大江绵绵不绝,久远的历史书写,成就了中国独树一帜的史学传统。千百年来,史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他还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国家。"梁启超更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  相似文献   

6.
王晖 《兰台世界》2016,(14):148-149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与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新疆档案文献展"。其中一个主题体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来新疆。回顾这段历史,以纪念前人,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7.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对文字的教化功能深有感触并且非常重视,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对这一问题予以忽视,高校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更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有限的,不朽的生命会被后人记入史册,成为不朽的“名著”;被后人唾弃的生命是令人厌恶的,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生命只有在闪光中见到灿烂,在平凡中见到真实。生命如歌,它会让你在美丽、自然中走完你的一生;生命如诗,它会让你在古朴、高雅中得以升华;生命如水,它会让你在奔腾、撞击中激起美丽的浪花;对于生命,我不敢狂想、奢求些什么,我只希望在生命终结回忆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的灵魂,敢用最真挚的语言对自己说:“我,无悔这一生。”克雷洛夫曾说过:“至于我,生来就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实际,指出,深度是新闻写作的"制胜之道"。作者结合自身新闻实践,着重探讨提升纸媒的新闻价值问题。作者认为,新闻易碎,但思想不朽,在重特大新闻事件中,要在关注新闻信息"第一落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而更大满足读者的信息渴求,延长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10.
美国有三任总统名传史册,一个是国父华盛顿,一个是维护了国家统一的林肯,再一个则是罗斯福,他们都代表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不同的是一个是创建,一个是保卫,一个是赋予国家新生和活力。创建和保卫为历史所囿,并非人人可遇可为,但为一种体制和制度增添活力,使之不朽,则是后人尽可为之的。  相似文献   

11.
李时珍(1518~1593年),是我国明代一位卓越的医药学家。他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并享有中国“药王”之誉。然而从文献典籍的收集利用来看,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过程是一个注重前人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实践创新的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砚边点滴     
读八大山人之作,笔简意繁,老棘生秀,扶疏苍凉,芳草萋萋,尽现寂廖之情,孤傲之心,伤心王孙真本色也。"精神到处文章老",画之"老"在意趣高古,指精神,人心里有追慕前人的念兴,笔下自然有高古之气。  相似文献   

13.
西汉枚乘之子枚皋,才思敏捷,善为辞赋,从皇帝游,"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则"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西京杂记》云,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慢工质优,后人因此称为"枚速马工"或"马工枚速"。  相似文献   

14.
自出新意     
例文: 宋子京①《笔记》云:“文章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古人讥屋下架屋②,信然。陆机曰:‘谢朝华于巳披,启夕秀于未振。’③韩愈曰:‘惟陈言之务去。’④此乃为文之要。”苕溪渔隐⑤曰:“学诗亦然,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不能变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鲁直⑥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又云:‘文章最忌随人后。’诚至论⑦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     
郭宏 《档案天地》2009,(7):62-63
读贵刊《人生驿站》罗风清“写父亲,教后人”之文章,深受感动,思父之情,悠然而生。  相似文献   

16.
<正>档案是历史的原始积累,是前人留给今人,也是今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四川省退役军人档案建设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新形势催生新机遇,新时代赋予新任务。  相似文献   

17.
蔡文姬悲惨命运成就了"胡笳十八拍"感人的内容,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同时,蔡文姬也因"胡笳十八拍"的艺术成就,奠定其历史才女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14,(2)
正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应用于文献记录,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文字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了传播范围,正所谓"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可以"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它记录并传播了时代的文明和进步。传播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是一种视觉符号,也是信息的载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符号所发挥的效果,而文字具有直抵心灵的穿透力,是文化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文学名著以文字为载体,以艺术化的  相似文献   

19.
一次,重读清朝文论家叶燮的《原诗》,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总之,后人无前人,何以有其端绪;前人无后人,何以竞其引申乎?譬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则有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这是用树木生长过程来比喻中国诗歌发展历程,觉得颇为新鲜。后来,加以留心,发现在古代中国浩如烟海的文论著述中,散见着许多与此相似的话语,以植物来比喻有关的文艺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回音     
朱亚夫:读了贵刊2013年第5期《魂兮归来——29军后人赴金门祭奠先烈记》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作为一名老战士,我很有感触。金门之战是解放战争中最悲壮的失利之战。军史、战史鲜有提及,贵刊冲破禁区,以档案之史实,披露真相,令人钦佩。文中谈及国共两军指挥员后人一笑泯仇,握手言欢的情节,更有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玉***0:一些很久远的谜,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