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1949年,中国现代自传出现了重大转折。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这一时期的自传写作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自传的发展,导致写作中自我意识的贫乏;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这一时期自传写作独具特色的一面——在“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徘徊、困惑和挣扎,体现出自我意识在现代化过程中更为曲折和复杂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私人化写作是女性作家为解构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极端化的性别写作方式。林白是20世纪九十年代“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自我意识强烈,“作者”姿态张扬,将某种自传性质的笔触伸向女性内部世界,用女性话语彻底颠覆男性话语,表现出强烈的私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有人随便簡化汉字,例如在学校工作計划、教案中,把“領会”写作“令会”;“感情”写作“(干心)情”;“教育”写作“教于”;“胜”写作“胂”;“阶”写作“(阝比)”等等,不胜枚举。打开学生的作业本看看,这些錯字也同样出現其中。曾发现,有一个班学生作业本上的字,全是“一面倒”,后来才知道,这个班的教师,写的字是歪向一面的。有人认为,这是“小节”,何必“大怪”。要知道,在教育工作中是沒有“小节”的,任何  相似文献   

4.
女性叙述声音是女性意识和表达方式的结合体,“半自传体”个人叙述声音真实地虚构了叙述者、作者、主人公三位一体的客观自传和精神自传,体现了女性写作对话语权威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人通过实验活动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还能认识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卵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感受、评价及调控。它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但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儿童交往过程中随身心成熟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便开始急剧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也被人称之为自  相似文献   

6.
“似的”不应写作“似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似的”这个词,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它。如: ①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阿累《一面》)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鲁迅《藤野先生》) 有的人写文章时,经常用“似地”,语文课本中也常见。如: 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 (《一面》) ④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分马》) “似的”与“似地”在意义上莫非有什么不同?不是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只有“似的”一词的注条,而没有“似地”。为什么把“似的”写作“似地”呢?由于人们习惯在名词前面用…  相似文献   

7.
在古希腊神话中,匠神赫菲斯托斯用羊皮给天神宙斯打造了一面充满魔力的盾牌,任何力量的攻击都对其没有丝毫效果,这面盾牌就叫做“埃癸斯”,又译为“宙斯之盾”。而在现实世界中同样有一面无形之盾。它就是美国海军的“水面舰队导弹防御系统”,它的英文缩写与埃癸斯相同。因而又被称为“宙斯盾”系统。  相似文献   

8.
近读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自传,感受颇深。在这共计只有六句话的自传中,有“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这句话,最值得人们深思和回味。 “不要被人活埋”,乍看,令人费解,细细推敲,实质上就是要提防那些阿谀奉承小人的“捧杀”。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中“自传性”的特点是:1、十七年文学中的“自传性”作品表现为“自传性”审美原则的失落;2、“新时期文学”的自传性审美原则得到了回归;3、9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的自传性得到了真正归位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战斗性 ,以引用语录为目的的诠释性 ,以为“路线”服务的操作性形成“文革”后期写作教材的基本内容特点 ;同时 ,也建构了后来基础写作理论的某些雏形。马列主义经典、毛泽东与鲁迅语录是当时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两报一刊”文章与八个“样板戏”使写作成为时代政治的御用工具 ;“上纲上线”、“主题先行”、“高大完美”是这一时期的“帮八股”文风。“文革”后期写作教材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理论是对古代写作理论的异化 ,但其所形成的“八大块”文章要素与分文体写作理论又影响了改革开放至今 2 0年我国基础写作教学的理论。东方封闭式的文化传统和建国以来闭关自守式的学风 ,不仅在“文革”期间达到了顶峰 ,也严重束缚了写作学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生平,“论其世”即熟悉写作的时代背景。一篇文章反映的是作者特定的思想和特定的社会现实。既然文章是特定个人写作的,足特定时代的反映,那么了解生平背景,可以既看到它的正确、积极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它不足、消极的一面,从而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更客观地评价文章的价  相似文献   

12.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钟形罩”里的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她笔下的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形罩》是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性作品,也是其绝笔之作。叙述了一位有写作天赋的青年女性的成长过程。从作者普拉斯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自我意识及女性意识在身体和社会方面的表现解读这部女性小说,了解女性在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所处的社会地位,自醒和成长、成熟、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古希腊经中世纪、文艺复兴至近代,西方对自我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认识存在多方面欠缺,受压制的自我难以从专制社会中获得自由发展。"五四"前后,有识之士纷纷倡导自我觉醒和个性解放,但面临民族救亡的迫切任务,启蒙自我的要求被搁置了。自我意识是自传写作的中心内容,通过自传培育公民健全的自我意识和个性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者认为 ,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文艺思潮 ,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 ,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 ,注重刻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 ,文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 ,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 ,推动了文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 ,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 ,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这时的文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的文类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人认为它是虚构故事,有人认为是自传或他传。汤亭亭将自传、他传与虚构融为一体,革新了传统自传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17.
“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在公文写作中得到普遍使用,但并没得到普遍重视。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影响了公文的写作质量和自身严肃性。本文通过对“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在写作中的作用、方法、内容和应遵循的原则的阐述。使人们进一步掌握它在公文写作中正确用法。以期提高我们的公文质量,使之更好地为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8.
阮征 《培训与研究》2007,24(4):17-19
李傻傻是“80后”写作的代表。他以一种严肃的姿态进入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触摸到了人类自我意识与人类生存困境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当下社会价值尺度和作者青春期自我价值评判标准的“双重不确定性”,导致了少年作家在拷问人生境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之前,必须首先寻找自身的失落。  相似文献   

19.
朱向明 《生活教育》2010,(12):44-45
斯蒂芬·金的作品在好莱坞炙手可热,因为它代表着可预期的巨大的票房成功。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斯蒂芬·金在自传中讲述了自己写作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有段文字对"激赏"小学生习作很有裨益。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诗”是什么?在汉语中,诗写作“诗”。而54年前,诗写作“蒋”,这更接近于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意识到,汉字的“诗”,是一切有关诗歌的理解中,我们惟一可见的诗的面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