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吸引物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符号的正确解读,会极大地提高旅游体验的效果。而旅游吸引物是由一个个符号组成的,其所构建的旅游吸引物系统是从旅游客体着手,把旅游者的体验感受作为检验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的标准。然而,旅游吸引物系统构建实质上是符号的构建和编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符号真实的证明过程,通过编码构建出来的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需要获得旅游者的认同,认同其所展示的真实元素,符合旅游者所追求真实的异化心理,从而实现旅游吸引物神圣化的意义在旅游者心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旅游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生产不断建构的产物.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文化景观以符号为特征,传播着丰富的人为内涵,满足着旅游者的旅游符号体验需求.通过对符号学理论的解读,分析符号学理论背景下旅游文化景观符号的生产和消费,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建构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营销途径.  相似文献   

3.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常常表现为跨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旅游活动中的主客双方利用符号形式进行的,符号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表达与解读的基本功能,由于交流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符号的表达与解读的方式与意义则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4.
由于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等原因,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特点的旅游者不断增多,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逐渐向深层次的参与式"体验型"旅游方式转变。体验型旅游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旅游者对景区文化符号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彝人古镇"是云南省楚雄市的一个仿古建筑群,包含了以彝族文化为核心的众多的文化元素,是旅游者进行文化消费的理想的文化空间。互动交换理论以其商品性与互动性的理论特色,可以解读旅游者在这一空间里的体验选择、体验形式与体验内容,加深对旅游体验的认识,以此构筑的体验模型为彝人古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旅游审美体验活动实质上是旅游者与旅游场之间互动所引发的旅游者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果。在研究相关的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城市地标审美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了旅游城市地标三度审美问题,认为可以从环境、形式、象征三个层次对旅游城市地标进行对应的感受、知觉、理解三层次的审美解读。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古村落的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必然会进行文化的重构,并将其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真实"地搬上舞台向游客展示。以桂林市兴安县秦家大院为例,在旅游语境下古村落的文化重构是历史记忆的反映,是村民的文化自觉,是乡土社会的文化适应,并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舞台真实"。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地看待旅游文化包括"地方"对自身历史解读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结合泉州旅游外宣文本,考察旅游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活动的影响,解读泉州旅游翻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译者与旅游翻译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协调,实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联系,从而真正提升旅游外宣译文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互动论者认为,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可以把家庭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父母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问题,并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教育观。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消费的个性化升级,文化体验产品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乡村民宿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从旅游真实性理论出发,对广西龙胜金竹民宿的文化符号的运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存在文化符号意义挖掘不足,体验产品难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的地域性、原真性、体验性等基本原则,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多样化运用文化符号;强化行为文化符号,增添主客互动空间,增强沉浸式住宿体验;培育社会组织,指导民宿开发,营造地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李炳昌 《高教论坛》2011,(9):58-60,114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指出,人们使用"符号"和创造"符号"通过语言中介进行互动,心灵、自我和社会在交互性作用中建构。高校教师在运用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来指导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时,要创造性解读课程文本符号蕴含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号意义的道德文化情境,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避免语言的高调化和说教式,以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自主形成个性道德。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在构建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贡献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四川丹棱县梅湾村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贡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人际交往是旅游过程中存在的必然现象,旅游中游客和游客之间的互动研究是旅游体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在国外日趋受到关注,其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团队旅游、背包旅游和邮轮旅游这三类旅游活动的游客间互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该从游客间互动构成维度、互动影响因素、互动行为量表、互动的管理策略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作为两种不同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区域城乡旅游互动是促进区域城乡旅游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模式。本文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分析了四川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互动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促进四川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墨江县为例,从文化创意角度对其核心景区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开发历程进行解读,深入剖析墨江县旅游发展过程中运用的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定位理论等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与眼球经济等经济理念。认为墨江旅游发展模式是在文化创意基础上将县域旅游传统模式中"政府主导型模式""产品导向模式"相结合的全新产物。墨江旅游抓住"北回归线过境""全国唯一哈尼族自治县"两大地域文化特色,树立起"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的县域旅游发展品牌,为我国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旅游商品包装体现了旅游目的地特色,能强化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主题,形成旅游商品包装的独特标志,延伸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邵阳旅游商品包装目前大多还处于原始的自发阶段,在体现旅游目的地特色方面主要存在:旅游商品包装意识不强、特色不鲜明、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基于旅游目的地系统视角提出提炼邵阳元素,塑造邵阳符号,展现邵阳旅游目的地的特色,运用"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提升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档次。  相似文献   

16.
运用系统论、协调发展论、区域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按照一定原则构建旅游产业、教育、人才三维互动协调发展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定量分析西安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之间的协调度,并与国内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对西安旅游产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问题诊断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唐兵  覃怡 《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65-166
旅游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就是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文章从互动的两个层次即管理层与运作层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互动方式,尤其是从主体互动和客体互动两个层面重点论述了运作层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衡阳以文化激活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运用衡阳独特传统的文化、资源、产品发展旅游产业?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营销,这就是旅游业如何找寻、挖掘、发展的一个过程,及其形成支柱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衡阳市做大做强旅游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西安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系统论、协调发展论、区域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按照一定原则构建旅游产业、教育、人才三维互动协调发展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定量分析西安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之间的协调度,并与国内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对西安旅游产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问题诊断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深度旅游已然成为时下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通过对“深度旅游”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总结,认为:深度旅游是基于地域文化的、立体式的参与体验过程;缘起于旅游者及目的地自身的发展及互动中;对目的地的启示包括需要实现隐性资源的显性化、旅游资源开发在纵向时间维度上内涵的深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目的地规划、经营、运作及营销等方面的深入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