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体现了浓重的女性意识.她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探讨了女性悲剧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
萧红和迟子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女作家,虽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空语境,但同样深深扎根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场,“和而不同”地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女性意识。萧红专注于描述封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境遇,揭露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支配与压迫,张扬启蒙的大旗,将觉醒的女性主义投射到作品中,力图唤醒沉睡的女性。迟子建则以温和的女性视角看待两性关系与生死谜题,主张两性平等和谐、生死温情诗意,形成一种超然的和谐之美。两人不同的女性意识下却同样谋求女性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解放,同中存异地展现了东北女作家丰富多样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其作品通过对“女性神话”的否定,控诉了男权中心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压迫,体现出清醒、自觉、愤激、独特的女性意识。她一生都在呼唤“女人的自觉”,寻求妇女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5.
6.
丁玲的作品多反映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的精神痛苦,其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作品借此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萧红的小说重在反映传统妇女生的艰辛,其悲剧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作品主要表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一个为女性的解放而呐喊和狂奔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前期)始终响彻着女性觉醒而反叛世俗的主旋律。她塑造了一批觉醒的女性形象,她们所经历的自我意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三个层次的觉醒,诠释了中国女性现代性觉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论池莉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坛,池莉的女性小说基本上代表了当下女性学的崭新面貌。在历时十多载的创作中,女性意识始终是统率池莉小说的一个精神主体。随着池莉创作的日益精深,其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女主人公形象的提升和男主人公形象的萎缩为线索的,而且,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作对男权中心化的瓦解和颠覆。  相似文献   

9.
论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叶,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这声音的出现标志着长期被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终于再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女性意识开始勃兴.但现代文学30年所处的历史本身是一个多事之秋,在时代风雨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现代女性意识的嬗变呈现出了纷繁芜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漂泊岁月寂寞路,萧红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使萧红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表现独树一帜,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萧红强烈的女性艺术开掘出了被男性文化遮蔽并且被女性自己忽略了的女性自身的体验与文化部分,在重新认识女性生命的过程中,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萧红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男性作家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萧红痛楚、敏锐的个性言说的女性悲剧意识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文学以“政治阐释”为主导,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较大发展,在民族政治驱使下出现了“政治一元化”创作现象。作家有意设置了两个对立的叙事平台,表现正义的理性与非正义理性的冲突。对探究抗战文学的艺术缺失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反战文学”极少被提起,历来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更从未提及,其中表现日兵反战的作品是一道独异的文学景观。布德的日兵反战小说层次清晰地呈现了日兵反战意识生成的艰难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深化了对同类题材的内涵开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启蒙主题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作为后现代话语的一部分,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经历了"女权"、"女性"、"女人"三个不同的阶段。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西方19世纪妇女解放运动和两个世纪的女性文学,对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文学的兴起和成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在对苏俄、德意、英美和世界各国近代文明进行冷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陈独秀对于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径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他提出,改造和提升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更新的根本目标;社会嬗变与精神自省,是文化更新的两大条件;主动汲取西方现代文明,则是文化更新的基本路径。在“中学”与“西学”两大文化思潮激烈斗争之际,陈独秀无所避忌地举擎“欧化”旗帜,对那种借口“国情”、“中国特点”,实则是拒绝现代民主制和市场法则、害怕自由主义思潮进入的政治势力以及狭隘的文化自是、排他心态予以坚决抨击。陈独秀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这一新思考,实为数十年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先声,值得今人反思与回味。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呼唤--梅娘小说的人道主义及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其小说高举人道主义大旗,体现了她同情弱的博大胸襟;同时,其作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关注女性,为女性命运呐喊,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进行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9.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一个颇有声望的文化世家。不仅男性成员成绩卓著,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有二十七位女性作家有诗词及戏曲作品流传。这同其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密切相关。他们具有“德才色”并举的进步的女性文学观,非常重视家族女性文学的刊刻和传播,在晚明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的影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精神,对女性美的认同与肯定的标准也不一样。汉代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美应是体格上的“和谐美”与伦理上的“品德美”的结合,是”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