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弃话题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就不是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只能是"闲聊"、"谈白"。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本质无非就是彼此间的提问、析疑、解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角色.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被淘汰,但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美其名曰"对话教学".其实教师所提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没有系统的、价值不大的问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作用并不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话题教学"应运而生.所谓"话题教学",并不是指问题教学,而是指以一个话题为生发点,以文本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话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教学视域下,教学对话被异化,出现诸如教师的"问话"与学生的"回话",也有教师的"插话"与学生的"接话",还有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等等。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对话的模糊认识,对教学本质的认知不够,是教师的教学习性使然,是大班化教学的客观存在。实现教学对话的回归,前提是正确理解教学对话;关键是教师角色转变;重点是形成教学对话智慧;基础是促进小班化教学;条件是加强教学对话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阅读质量。鉴于目前阅读课堂对话低效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把握话题,让对话指向明确;设计阅读"主问题",让对话更具深度;让对话关注全体,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让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奠定对话的基础;通过适度引导,提升对话实效。这样就能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成功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对话。将对话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契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与特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将对话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努力构建民主与平等的和谐氛围,选择合适的对话"话题",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教与学的深刻融合。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对话"的平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话题",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促成体验性学习。要实现"为了发展每一位学生"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渐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热议的话题。以"对话式教学"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把教师的职能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课堂活力,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平等的进行对话。教和学是师生对话互动的一个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9.
易增加 《新教师》2020,(2):60-61
问题导向对话教学是以问题设置、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多元互动对话为形式,以建构知识、提升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与学的过程。问题导向对话教学对教师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是要让教师在课前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教师备得好;第二是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设置什么问题引导师生互动对话,让问题问得好;第三是课堂上如何根据设置的话题开展互动对话,让学生学得好。  相似文献   

10.
袁廷盛 《考试周刊》2015,(22):44-45
<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成功与否,与教师有无把握对话的心理机制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善于运用对话的心理机制,发挥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能有效优化对话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对话必须实施真正的民主,要在角色置换上动脑筋。民主是对话教学中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要在对话中真正实施民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甘当自己学生的"学生",引导学生"将心比心",也就是心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重新给自己定位、"充电",教师也将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对话正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正成为现代小学数学课上的另类风景。  相似文献   

12.
正"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时代的主旋律,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实施新课改以来,"对话"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在"求真"中唤醒对话是一种"真"的经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真,"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它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情感,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不会直接告诉你"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内容。通过教材教师能够"教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关系着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对话以教材为载体展开,在教学对话生成  相似文献   

15.
<正>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潜  相似文献   

16.
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对话。基于对话理论的新课程,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教学主张出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对话场域和对话策略。综合考查对话的各种场域和策略要素后,我们发现,形成对话的"话题",是新课程理念落地的本质诉求和有效路径。因此,基于"话题"教学,是一种课程思维,反映新课程的内在本质规定。同时,承载课程理念的教材要想成为师生教学的对话场,也必须实施话题教学。  相似文献   

17.
孙凯 《教学月刊》2014,(7):28-31
正阅读即对话,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还有"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和教科书编者。只有学生、教师、作者、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在思维碰撞中形成个性化心理,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而对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话题设计适当,方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指引学生思考,确保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笔者试图以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金岳霖先生》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话题的确定。一、确定有效对话话题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分为三个阶段六种对话。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与文本对话,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引入有助于实现群体对话、知识共享的"乔哈里窗"模型,优化对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精选话题,延展"公开区",营造对话氛围;倾听反馈,缩小"盲目区",促使学生自我发现;主动分享,明晰"隐藏区",激发学生无限潜能;延展思维触角,探索"未知区",引导师生追寻自身人格提升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面临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对话教学应运而生,对当代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话教学以沟通为基础,注重开展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进而实现共识、共享及共进。新时代教师应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开启"互动对话",注重有效的师生"倾听",完善"互动对话",与"小科学家们"精彩地构建对话课堂。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这样三个策略:一、搭建对话平台——高效教学的着力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话题",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情境,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对话"的平台。案例:《孔乙己》学片段:师:刚才同学们从人物语言的字里行间发掘出了潜含在语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