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对中国未来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场有关中国是否应该继续加速推进其转基因生物技术和是否应将转 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的争论正在激烈地进行,这一争论对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产生了 影响。本文根据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的调查数据和转基因水稻的田间实验数据,在分析不同情 况下采用转基因农作物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贸易和福利影响的基础上,对转基 因棉花和水稻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经济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生物技术的政策建 议。  相似文献   

2.
《百科知识》2010,(6):1-1
多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商业化问题一直在国内外争议不断。200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意味着转基因稻米在中国向商业化生产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内科学界、媒体甚至是普通民众的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21-1127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产业中的应用以应对日趋重要的粮食安全问题,但2009年10月以来出现的有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辩论却使这种战略计划面临严峻挑战。在这场社会辩论中,中国公众不仅仅关注转基因商业化可能对人类、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决策和审批过程的合法性和透明性提出质疑,要求进行相应的规制改革。总体而言,有三类基本的伦理问题成为这场社会辩论的核心议题,它们是权利问题、利益实现方式问题和责任问题。与此相应,政府需要应对的公共治理问题包括信任问题、规制改革问题和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思光  沈小白  段异兵 《科研管理》2006,27(5):71-76,22
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基本上都来源于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但公共研究机构缺少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必需的足够资金、人才和经验。因此,发展生物技术需要建立密切的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伙伴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转基因水稻的案例研究,分析中国转基因水稻研究机构分布、专利与论文、合作状况与动机等,揭示生物技术发展中公共机构与企业伙伴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最后提出通过伙伴关系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宣 《华夏星火》2004,(12):11-14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12月1日,国家农业部的一个会议静悄悄地结束。官方没有公布会议内容,与会也三缄其口。但股民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第二天,一支名为“丰乐种业”的股票涨停。“有人要发财了。”一位业内人士说。刺激股民的,是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而“丰乐种业”,被有些股民称为“中国转基因水稻第一股”。  相似文献   

6.
我国转基因农产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论文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的环境释放、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化生产、转基凶生物标识方面以及转基因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及运输方面分析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埘转基因农产品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美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在转基因食品的公共政策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机构、基本理念与总的方针、安全评价标准、标识政策和商业化政策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从文化传统、对风险接纳的程度以及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对政策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态循环型农业破解粮食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1月,国家决定投入200亿元用于转基因科研.转基因与大飞机、探月工程、第三代通信等一道并列进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转基因粮食种植的商业化有望在近期获得批准放行,最有可能放行的作物是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在转基因食品的公共政策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机构、基本理念与总的方针、安全评价标准、标识政策和商业化政策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从文化传统、对风险接纳的程度以及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对政策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机构、基本理念与总的方针、安全评价的标准、标识政策和商业化进程对英国转基因食品的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传统、风险的解释和社会接纳、风险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对政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转基因食品之争为研究对象,分析转基因食品之争中科学公信力危机的内外诱因,包括科学共同体认可中的信任困境、科学语言的生活性转化不畅、科学机构履行其社会责任不及时,以及科学公信力授权机制的不完善。由此,着重于探讨我国科学公信力在法律规范、科学教育、传播沟通方面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李敏  姜萍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03-1211
针对2013年国内发生的“转基因大豆是否致癌争论事件”,文章以微博中的转基因技术形象为研究对象,利用新浪微博自带的高级搜索功能对2014年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微博进行抽样,按照每7日抽样一次的方法抽得52日共计721个有效样本并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微博中转基因技术内容信息及分类条目,并总结出四种转基因技术在微博中的形象:神奇的科幻魔术师、安全可靠的高科技、充满争议的科学创新以及管理不善的失信者。本研究对于探索新媒体与转基因生物技术传播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基于储蓄中间变量新视角的网络DEA方法对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0-2010年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将储蓄作为中间变量,既是投入也是产出,克服了传统DEA方法在测度银行效率时难以抉择将储蓄看做是投入还是产出的困惑。实证结果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不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纯技术效率并不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差,且表现很稳定。同时发现,四大国有银行的技术效率波动大,且易受到国家政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股份制结构改革确实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此外,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排名和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我国银行业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变化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采用基于投入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1994-2001年间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化。我们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识别技术有效和无效的银行,并确定规模报酬变化。根据技术效率平均估计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总体变化趋势,推断出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是很低的,这与当时情况相符合;同时还预测了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制度设计和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促使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巴西目前既是世界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也是生物技术被垄断的受害者,其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值得中国思考。本研究从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监管体制和政策体系两个层面系统解构了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体系,并剖析了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被动发展局面以及技术被垄断的产业困境。最后,论文提出中国应完善现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风险交流机制,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平衡现代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发展等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选取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5年- 2009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成本函数参数,并利用影子输入价格得到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输入成本的配置参数之比.结合环境变量时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计算了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9年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综合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比对分析,并为今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各个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也日趋完善。本文从基于MVC的Web设计与开发出发,简要介绍了Bosent基本业务框架、技术框架及其应用程序架构的发展。通过对中国民生银行新核心系统之额度管理系统的改造,实现了Bosent框架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农产品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涉及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事实上,“反转”与“挺转”的论争是激烈的、长期的。尽管各种非科学因素不断渗入到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评价过程,但它终究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科学评判和理性分析。在公共舆论针对转基因农产品产生各种质疑和传言时,我们迫切需要来自主流科学界的权威声音以正视听。科学家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有责任和能力去辨析、验证转基因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实质。通过分析主流科学家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认知与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转基因问题争论的实质,客观地认识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为其健全发展营造适宜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在未来几年由战略发展所引致的人才需求研究迫在眉睫。针对黑龙江省石化产业严格纵向一体化模式及其专业技术人才分布特征,选定GM(1,1)模型,预测黑龙江省石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人才资源规划以规避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现象。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on one aspec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public understandings of food risks, focusing on lay understanding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in the UK context. A range of theoretical,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food, risk,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re reviewed. The fieldwork methods are outlined and empirical data from a range of lay groups are presented. Major themes include: varying "technical" knowledge of sci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ceptance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the uncertaint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genetic modification as inappropriate scientific intervention in "nature", the acceptability of animal and human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the appropriate boundaries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the necessity for GM foods, the uncertainty of risks in GM food, fatalism about avoiding risks, and trust in "experts" to manage potential risks in GM food. Key discussion points relating to a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attitudes to GM food are raised and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