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艺术杰作。诗人把他那为之奋斗而不能实现的忠君爱国的沉痛感情熔进诗作,以具有深刻现实基础的浪漫主义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两千多年来,关于《离骚》这部杰作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首先依据淮南王刘安的文字为屈原作传的太史公司马迁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又说:“信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离骚》的根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那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对此,班固无异词:“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离骚赞序》)又说:“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转引自《楚辞补注·目录》)司马迁和班固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找到证明:如《九章·抽思》,“道思作颂,聊以自救”,为了表达心中的忧  相似文献   

3.
一《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真正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艳艳,难与并能。”《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明确地记载于去秦未远的司马迁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千年来,屈原对《离骚》的著作权,没有人提出疑问。到本世纪初,四川学者廖平(廖季平)却认为《离骚》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秦始皇时方士所拟的“仙真人诗”。秦始皇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一句,教材注释为“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注释语气比较轻缓,又不很肯定,几乎没有情感,只是客观的推测,既不能体现屈原的忧愤之情,又不能表达作者司马迁借此寄寓的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连劭明先生则将“盖”解说为“完全”,我认为这种注释更恰当。原因有三:一是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看出屈原作《离骚》确因“疾”而生“忧愁幽思”。二是屈原处境艰难,志不得伸。他“正道直行,竭…  相似文献   

5.
《离骚》主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总是借助文学创作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是非观念和喜怒哀乐的情绪,使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起到干预现实、改造现实的积极作用,这便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主旨。《离骚》的创作主旨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论云: 屈原放逐,著《离骚》。……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屈平嫉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盖怨生也。由于司马迁清楚地认识到《离骚》同诗人的事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体味诗人在政治斗争遭际中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标的启动,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也有了调整。例如《屈原列传》在之前是整篇学习,而如今只保留了其中的这一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之《屈原列传》,千古以来为人所传诵,尤其是为历代古文家所倾倒,自是有其一定的缘故在.李长之先生说得好:“屈原的真价值到底何在?有的人以为他是忠君爱国,又有的人以为他不过作一姓的奴才,殊不知屈原的真价值却在‘与愚妄战’!他明知自己的力量不大,但他以正义和光明来与一切不可计量的恶势力战斗,他虽是孤军,但‘终刚强兮不可凌’.司马迁了解这一点,所以不侧重屈原之忠君爱国,而侧重‘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  相似文献   

8.
何传跃  蔡静 《新高考》2007,(4):9-11
名篇名句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从评分的标准来看,语句中出现一个错别字便不得赋分。而不少学生对名篇名句中的音近形似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淆和混写现象,今辑录如下,供同学们参考:一、岸、暗、黯(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二、弊、蔽、敝(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屈原列传》)(3)因人…  相似文献   

9.
白水祭     
看见窗外的月,是一定要想起王国维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于是他悲叹惆怅,不得不埋头书海,试图在这红尘中守住自身。他崇拜屈原。这位深怀赤子之心的楚国大夫却遭"谗谄蔽明",皇帝听之不聪,任国家沦丧,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一句,历来争议颇多。王逸本作“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在“不抚壮而弃”条下注曰:“年德盛曰壮。弃,去也。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在“何不改此度”条下,解释这两句的意思说:“言愿令君甫及年德盛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而《文选》五臣注表这一句作“抚壮而弃秽”,注曰:“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  相似文献   

11.
性格之于命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以至于让境遇相似的两人走向完全不同的终点,恰如《史记》中同传的屈原与贾谊。屈原的一生,也曾走过“王甚任之”,不幸“谗谄蔽明”而遭疏远放逐,但他“存君兴国”,然“终无可奈何”,当再次被放逐就是“怀石汨罗”,时六十三岁。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大陆版《辞源》在解释“重”时,将其作为义项“庄重,端重”的例句;台湾版《辞源》则将其作为义项“不轻率谓之重”的例句。这么一来,“君子不重”之“重”就有了两种解释,究竟是“庄重、端重”,还是“不轻率”呢?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宋·邢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  相似文献   

14.
“身怀六甲”是一个成语,在《汉大成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六甲,传说为天帝造物之日,后因以‘身怀六甲’谓妇女怀孕。”举出的书证有: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三折“我身怀六甲,身体蠢笨。”《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那么“六甲”就与特定的时间有关了。“六甲”的这种意思是怎么发展演变而来的呢?先看“甲”。《说文解字》:“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通训定声》:“甲,铠也,象戴甲于首之形。”《汉语大字典》认为“甲”的本义为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  相似文献   

15.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教科书对“亦以明死生之大”作这样的解释:“也就是为了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上句就成了“也就是为了说明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的重大意义”。有价值的生和死,可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无价值的生和死,怎么能说成有重大意义呢?这样,上面的解释就和译文产生了抵牾。  相似文献   

16.
《语文知识》’94年第1期上发表了吴勇前同志《“淹回水面凝滞”之“回水”》一文,对“回水”提出了新的解释。我以为该文的看法值得商榷。课本注:“回水:回瞧的水流。”吴勇前同志认为;“‘回水,应是深渊之水。《说文解字》云;‘渊,回水也。’”其实,《说文解字》中的“回水”,应该解作“回旋的水流”。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说:“回与(?)实一字,回为初文,而(?)为后起,渊则增偏旁体也。”古人的名  相似文献   

17.
说《正纬》     
<正> 纬,与经相对而言。经纬,本指织物的经线、纬线,后引申指经书、纬书。汉末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说:“经,径也,常典也”;“纬,围也,反覆围绕以成经也。”这当然是皮相之说。清人为《释名》作注,说:“纬之为书,比附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议),今所传《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①这才初步接触了问题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说“慕”     
慕字的古义,《说文·心部》说:“习也”。但治《说文》诸家似乎都未注意于此。徐锴《系传·通论》说:“慕亦爱也,爱在内而慕在外。”段玉裁《注》说:“习其事者,必中心好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思也”。都未就习义作阐发,引书证。至新《辞海》(包括1989年修订本),新《辞源》,就连这个习义也删削掉了。也有人以为“慕,习也”,而“习,数飞也”,于是就说:“《说文》的解释,同‘慕’的一般用法思慕、仰慕等,也看不出什么内在的联系。”日本汉学家藤堂明保在他所著的《汉字语源辞典》中也说:“《说文》这种  相似文献   

19.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20.
“畜民”一词出自《尚书·盘庚》“汝共作我畜民”。范文澜先生认为:“畜民是说民贱同牲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先生说:“‘畜民’是奴隶主污蔑奴隶大众的称呼”(《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要之,两说均认为“吝民”就是象牲畜一样的奴隶。当然,“畜”字是可训为“牲畜”之畜的。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