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棋天地》2006,(17):71-71
古代围棋诗词很多,喜爱文学的棋迷大都知道一些.时不时还爱诌上几句。但要真正理解其深刻含义,可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考证,需要辨析。而这类学术性的文章,又难免枯燥生涩,以至一些读者望而却步。查丕栋先生的《拾趣》却在考证辨析的同时,十分注意行文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于是让我们在阅读时能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体察到古人以棋抒怀的微妙情感,进而品尝到围棋之为文化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06,(9):62-62
普通棋迷都是将围棋当做一种游戏。但在游戏的同时,也会为围棋的文化属性所触动,进而引发这样那样的思索。然而囿于知识的局限,往往不得要领而浅尝辄止。幸亏还有一批致力于围棋文化的专门家,孜孜不倦地开掘着这一积蓄了数千年的宝藏。也许由于他们发掘的角度不同、深浅不等,所得见解不尽一致,可对一般围棋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迪。陈祖源先生和江志鑫先生的对话,仅从一个貌似常识的现象开始,却给我们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对话在继续,我们的视野将随之扩展。  相似文献   

3.
《围棋天地》2006,(16):61-61
作为文学家,江崎诚致不愿来华访问;而作为业余棋手,却率领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连续访华十数载:这事情本身就足以让我们和江崎先生一起感谢围棋的功德了。发掘开来,那故事构成一部长篇传记也绰绰有余。本期《围棋的功德》,不过是个概述,从中也可领略这位文学大家,是怎样地将围棋著述和围棋活动当作一桩毕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围棋天地》2006,(13):63-63
三年前,中南大学教授何云波以洋洋40万言的围棋文学论文,通过比较文学博士答辩,而被人称为首位“围棋博士”的时候,一些喜爱文学的棋迷就怀着几分好奇、几分钦慕的心情,试想着这长篇大作该写些什么。不是个中人,难解个中事。欲知究竟,大约只有捧读之后才能分晓。现在好了,《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已经面世,关心她的朋友大可一饱眼福。本期刊登的陆建德先生为其所作的序《在拯救与逍遥之间》也是一篇华采文章,在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将围棋文化纳入比较文学范畴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5.
《围棋天地》2006,(24):60-60
棋士手中的扇子,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可在江崎诚致笔下,却生成一连串极其有趣而又动人心弦的故事,使我们得以领略在严酷的胜负场上,大棋士那独具特色的风采和常人难得一瞥的内心世界。什么叫见微知著?什么叫妙笔生花?从事围棋文学的我辈,确实应该从像江崎先生这样的大家的著述里,努力汲取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围棋天地》2006,(11):62-62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这王安石的七绝流传了近千年.仁智之见仍然不绝于耳。本期刊登的两篇有关这首诗的文章,一庄一谐。庄者,结构严谨,论据凿实,深刻揭示着原诗的本意;谐者,借题发挥,信马由缰,活脱脱勾勒了棋迷的一般心态。由此不能不叹服围棋的魅力,文学的魅力,围棋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围棋天地》2006,(7):64-64
据说,人长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可是在古代围棋白黑孰先的问题上,一般棋迷,尽管双耳俱全,听到的声音也只有一个:白棋先走。究其源由,已不可考,但这种概念的覆盖面极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本刊发表了《从白棋先走说起》一文后,许多读者若有所悟,甚或感到受益匪浅。不料很快就响起了另一个声音:《也说白先黑先》,从根本上否定了流传很广的古棋白先的论断。“兼听则明”。希望这两种见解的对话,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围棋天地》2006,(8):58-58
早些年,每看到围棋盘一侧或两侧端坐着金发碧眼的棋手,总感到有些不甚协调。似乎这古老的东方艺术配以黑头发黄皮肤才更为搭调。因少见而多怪,必然。身在欧美的中国棋手,或许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吧。《欧洲围棋见闻录》以翔实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以往被称为“围棋沙漠”的地方,正在渐渐生成越来越广的绿荫。围棋,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9.
《围棋天地》2006,(20):61-61
以芥子之微,却能够藏下须弥神山。小小棋奁,也见证了世上沧海桑田。橘中之秘、烂柯棋缘,是世人对棋道渊深寄予的想象,殊不知比棋道更为渊深的乃是生活之道。当我们拘泥于盘上胜负、汲汲于蜗角得失的时候,一种生活方法和生活态度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怎样的围棋才是古人的围棋?学者和棋家们的发现正使问题的答案日益明晰。然而,怎样的围棋生活才是古人的围棋生活?这答案却须我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求。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2006,(5):63-63
  相似文献   

11.
《围棋天地》2006,(6):59-59
大师昊清源曾将围棋的胜负称为“武道”,将棋手的修养称为“文道”,赞赏“文武双全”。但从回忆录《以文会友》的题目即可看出,大师更偏爱后者;文中,大师说得就更加明确:“就象穷兵黩武的教训一样,只图胜负的人客易偏信武力,忽视仁义,因而在他的人格上必然缺少和谐。”本期发表的《论围棋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围棋美学刍议》,可谓追求棋手人格和谐之作。  相似文献   

12.
《围棋天地》2005,(22):56-56
今年的正官庄杯,韩国赞助方将风靡一时的韩剧《大长今》中的大关女李英爱搬出来做形象代言人,颇有先声夺人的意思。不过戏一开锣,李英爱就黯然失色了,正官庄杯上的主角变成了中国的王祥云初段。这位两个月前还只是个业余5段的“灰姑娘”连演四场还没有谢幕的意思,将一众日韩佳丽都打成了配角,真可谓“万花丛中最鲜艳”。  相似文献   

13.
《围棋天地》2005,(21):58-58
继今年3月5日常昊夺取应氏杯之后,10月19日再度成为中国棋迷的节日——LG杯半决赛古力战胜近期在国际棋战中不可一世的李世石,与陈耀烨会师决赛,冠军奖杯已成中国囊中之物。这对于饱受韩流肆虐之苦的中国围棋来说,真叫扬眉吐气啊!想想上一次会师决赛还是在1995年的东洋证券杯上,十年的时间都快让我们忘记胜利是什么滋味了。有棋迷夸张地说.  相似文献   

14.
戴俊夫 《围棋天地》2004,(12):49-50
自1995年至今,我先后6次前往法国,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与当地的围棋界有较为密切的接触。住此,将所见所闻介绍给读者,以共同感受这浪漫国度的围棋气息。  相似文献   

15.
“将来有一天,计算机可以与中、日围棋九段对弈比试,而且真的希望将来攻克围棋游戏软件的专家就产生在今天参赛的北京27所大学的健儿当中。”  相似文献   

16.
《围棋天地》2006,(1):70-70
围棋是吃子的游戏吗?罗洗河用一场经典战役对此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沙滩上煞费苦心地堆起了一座摇摇欲坠的城堡,然后弃如敝屣般将它一把推倒,很神气地站在那里说:这是属于我的领地。而他的对手崔哲瀚则不得不像吃毒药般吞进送上门来的数十颗棋子,最后将胜利拱手相让。这盘富有戏剧性的对局带给棋迷的快乐足足可以持续一个冬天,无论这只可爱的“小猪”是否能在三星杯决赛中登顶,我们都愿意相信,他还会不断地为棋迷生产这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围棋天地》2006,(3):67-67
三星杯决赛正好赶上学校的期末考试。有一位棋迷发来短信说决赛第二局罗李二人激战正酣时,他在考场上一直心神不宁,感觉差不多能及格了,便提前交卷回家上网看直播,结果是罗洗河输了三日半,而他那天的考试成绩离及格也就差了三四分。这位棋迷说幸好罗洗河决胜局赢了,否则岂不是鸡飞蛋打两头空?看到这样的留言,我们挺替这位朋友着急,围棋对于咱们普通棋迷来说,怡情益智则可,若是玩物丧志误了学习工作,就不美了。国手们拿冠军为国争光,咱们也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千出些成绩来。  相似文献   

18.
《围棋天地》2005,(2):62-62
印度洋海啸的黑色风暴尚未在人们心中平息,令人敬爱的加藤正夫先生又在这个寒冷的岁末离开了人世。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灾难与不幸总是与人类如影随行?翻开日历,新的一年开始了,每个人的心中又憧憬着新的希望。是啊,生活还要继续,也许纪念加藤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珍爱生命,珍惜每一个有围棋相伴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杨鸿哲 《围棋天地》2007,(10):97-97
人大附中、实验中学、北京四中三所重点中学分别开设了围棋选修课,内容包括围棋入门、围棋文化讲座、交流参观、围棋比赛、文化宣传、社会调查等,学生们从中受益非浅,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20.
《围棋天地》2006,(14):58-58
读过《墨香棋趣》和《为惨败干杯》,会不会有人哂笑?这日本文人的棋也忒菜了!且慢,陈祖德九段在谈到中日文坛围棋交流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对专业棋手来说,胜负是他的全部,是他的生命。围棋圈子,是生死的世界。面对棋盘,友谊是次要的。业余棋手不一样,不能以胜负做为唯一目的。特别是文化界的朋友,将围棋视为文化,胜负就只是一部分,友谊才是首要的。”这里,文人的友谊又必然地浸透着浓浓的文化色彩。欲品其中味,需放眼棋盘之外。再者,中日文艺界也不乏业余高手在,那却是后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