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化创新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大众媒介已经呈现出在引领现代社会文化潮流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互联网所促成的新媒体生态环境已经形成,新旧媒体的融合正日益呈现出一种新的媒介文化形态,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是广播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广播的文化创新无疑会对促进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发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占军 《新闻窗》2013,(2):38-39
一、大众文化与当代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关系 由于大众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折射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生活感受,大众文化适应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受众群体的文化品位,打破了精英文化的层级界限。并且,当代信息更替超乎想象、生活节奏快速运转,无疑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压力,焦躁感、恐慌感应运而生,大众需要一种文化来解压,因此,大众文化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生存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慢慢的将视线转移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领域中来了,各类文艺节目的兴起正预示了这一点,为了很好地满足大众娱乐的心理,电视文艺节目不断出现新的分类和风格,这时单一的主持风格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艺节目,对主持人的各方面要求提高。此文章会以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各个文艺节目的主持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超 《东南传播》2021,(7):65-69
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媒介技术决定论以及批判理论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大众媒介上的不满,雷蒙·威廉斯尝试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建构自己的大众媒介观.关于大众媒介的起源,他否定技术决定论,而是强调作为文化科技的大众媒介的诞生离不开复杂社会形构,而在大众媒介效果上,他指出不能仅从科技的"高低"而露出某种文化悲观主义.在此基础上,威廉斯提出改造大众媒介的两条路径:在对电视文本分析中提出了"流程"理论;同时倡导改变大众媒介所有权,建立一种民主的传播体制.  相似文献   

5.
林慧 《今传媒》2012,(9):97-98,133
由于拍客文化从一开始以一种小众文化的姿态出现我们不妨利用亚文化"抵抗、风格与收编"的观点对这一新型的网络文化进行研究。拍客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呈现出一种普通大众对抗精英阶层的姿态,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同时又因为其具有信息传播、娱乐等商业价值成为了资本追逐的目标。可以说,技术革新和商业力量等因素共同形塑了中国当代的拍客文化。  相似文献   

6.
夏光富 《新闻界》2007,(3):25-27
本文从影视艺术的文化形象、文化形态、美学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认为影视艺术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公共形象,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不仅与大众的日常趣味、社会化的普遍的大众价值观有关,更与社会消费的商业性结构、审美的世俗性形式及其被拉动的感性体验有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大众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是经过不同时期逐步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大众体育活动不仅民族特色鲜明,而且还具有灿烂的东方风采,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精神。本文就我国古代大众体育活动内容和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入讨论,文章不仅阐述了我国古代大众体育活动所包括的几点内容,而且还分析了古代体育活动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论述全面地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媒体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应当清楚地正视三点:文化体制改革为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媒体应当把握文化强国的核心即提高国民素养;媒介融合下需要加强媒体和谐文化与大众健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大众文化到消费文化 1.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基础是大众和大众社会的形成.19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即都市化.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改变,不同阶层、素质的人口被聚集在了一起,这些城市的市民们也就是大众主体,继而形成大众社会.因此,欧洲学者也普遍认为,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着大众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高紫晗 《视听》2023,(4):117-120
消费社会与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双重趋势,使球鞋从“实用至上”的商品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特含义的文化符号。本文以网络社区的球鞋文化迷群为研究对象,探讨球鞋文化迷群的生成逻辑及其媒介传播实践。研究发现,球鞋文化在被消费主义浪潮裹挟向前的进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实现了后亚文化意义上风格的横向扩展,并随着消费的情感转向实现文化资本与商业资本更加深入的融合,使得边缘化的球鞋文化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万物皆可嗑"的时代,大众进行想象性拼贴以服务自我.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角色多元化,传播权力全民化,大众可想象可解读的空间增多,不同社群的参与欲望也随之增强.在此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多了一层中介的意涵,粉丝成为积极的受众、文化的主动生产者.传播文本在构建与扩散中,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性文化符号,越轨性与独立性逐渐淡化,"嗑文化"进而被"招安"进主流文化的麾下,在抗衡与收编之中,不断反省自身,实现身份革新.  相似文献   

12.
卢美宇 《声屏世界》2022,(4):98-100
随着社会生活的加速,人们对短视频媒介也愈加依赖.在媒介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通过争夺话语权来谋求权力,短视频摒弃了宏大统一的叙事话语,以其后现代文化特质,解构了传统媒介叙事体系,释放了大众话语权,改变了传统媒介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权力格局.短视频通过对主体进行全新的"惯习"建构,使大众深度参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建构中,加速...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电视文艺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新闻采编》2008,(1):47-48
电视艺术是大众艺术,它必须面对最广大的受众,而这众多的观赏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群体,他们出身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个人喜好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都不相同,因此,电视文艺的定位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倪捷 《图书馆杂志》2006,25(10):29-30
娱乐思潮的悄然兴起使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也促使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讲座应顺势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积极引入娱乐元素,寓教于乐.使文化讲座更适应大众潮流、更具生命力;同时也必须正确把握讲座文化传播的方向,避免庸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影像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电影作为最具影像表现力的大众媒介,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来竞相讨论,原因之一就在于电影造型的强大艺术表现力。电影造型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词汇和篇幅的限制,能够将文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因此,电影对地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文化符号这二者紧密相连,在城市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为了科学调查民众眼中的北京文化标志,以及大众媒介对文化符号的建构作用,本次研究运用量化方法,采用李克量表测量91个文化符号对北京文化的代表程度,同时考察传统媒介以及网络媒介对不同类型文化符号的建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文化符号前十位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京文化符号,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在其列。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北京文化符号中可归为京味文化符号、社会文化符号、政治文化符号、皇家文化符号等七大类型。数据还显示不同媒介对于七类文化符号的认知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化本质上是符号的系统,传播符号的媒介对建立在它之上的文化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塑造作用。故本文提出可继续巩固不同媒介对北京文化符号现有建构中的长板建设,同时补充短板不足;以七大板块为基础,推动北京文化符号坐标体系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杨晴 《新闻世界》2014,(3):216-217
大众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大众媒介在传播异域流行文化时可以巧妙的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本文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角度解读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8.
赵婷婷 《新闻世界》2011,(10):44-45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什么样的传播理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两种不同理念,研究认为,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短期内,采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方式,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长期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让大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地缘关系与大众媒介作用出发,以福建长汀为研究区,结合调查问卷与网络爬虫两种方法,以文化认同度与文化参与度为评价指标,对本地人、非本地人、大众媒介受众三类群体的文化认同内容差异与文化认同接纳、认可程度差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本地人与非本地人文化认同差异不大,而大众媒体受众与其它两类群体的文化认同差异较大;虽然社会是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但它不一定是关键因素;大众媒体受众对具有实用性的器物文化较为认可,而对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较为漠视。  相似文献   

20.
正对文化进行内向、深刻化这一路向上的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适应这一需求,《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这部学术专著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众潜藏于心底的精神文化需求被释放,文化日趋兴旺,其作用和地位日渐提高,目前成为企业、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