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2.
清诗丛考(再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清代诗歌系列考证中的一组文字 ,通过对清诗五则的考证 ,旨在解释有关重要作品的某些具体问题 ,纠正旧有的疏忽和错误。主要包括 :一、朱彝尊《风怀二百韵》杨注、孙注及其他 ;二、王士祯《秋柳》用沈约诗 ;三、王士祯《秦淮杂诗》与董说《西游补》 ;四、蒋士铨《京师乐府词·象声》与“口技” ;五、舒位《黔苗竹枝词·东谢蛮》图片资料。  相似文献   

3.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4.
70.【求牛】祭祀以前选牛以备礼,称求牛。《周礼·地官·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之。"注引郑司农(众)云:"求牛,祷於鬼神求福之牛也。"郑玄谓: "求,终也,终事之牛。"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按:混言之,"享牛"、"求牛"均指古代祭祀所用之牛;析言之,"享牛"、"求牛"当有所区别。郑  相似文献   

5.
“倍”是由动词衍化而来。《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引申之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贻让《闲诂》引毕沅注云:“倍之,是为二。”“倍之”,这个解释正表现出了“倍”的词性。用现代话说,叫做“翻一番”。“翻一番”就是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原数一次那样一个  相似文献   

6.
尊重,有尊敬、敬重、推崇之意,一般的语言环境是“下”对“上”或“幼”对“长”,其中蕴涵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在家族亲友之间世系次第辈分的高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词典中“尊重”有着久远的印记,尤其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尊重”更有其重要的价值内涵。《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司可以从政矣。”《篇海类编·人物类·酋部》:“尊,长也,一曰君父之称。”《广韵·魂韵》:“尊,贵也。”《广雅·释诂一》:“尊,敬也。除此之外,“尊重”还有“重视”之  相似文献   

7.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8.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9.
一、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布”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2 0 0 0年 12月第 2版 ,以下称“教材”)注为“布” ,将“抱布贸丝”译为”拿布来换丝” ,误甚。《诗经·卫风·氓》产生于春秋前期 ,当时卫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展 ,已经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易媒介———货币 ,“布”即是与金、玉、龟、贝、钱等并行通用的一种布制货币。东汉郑玄注《周礼·地官·载师》“里布”云 :“布 ,参 (叁 )印书 ,广二寸 ,长二尺 ,以为币 ,贸易物云。‘抱布贸丝’ ,抱此布也。”由此不难看出 ,当时“布”作为一种货币存在形式 ,具有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10.
“娄罗”之本义 ,《辞源》注之为“象声词 ,清人沈涛《瑟榭丛谈》说 :“《南齐书·顾欢传》论蹲夷之仪 ,娄罗之辩 ,以娄罗对蹲夷 ,亦似拟其音而言” (《丛书集成续编》第 91册 ,70 2页 ) ,意谓“娄罗”似拟夷语之音。拟的是哪种夷语 ,作者未明示 ,但联系东晋后佛教深入影响中华文化之史实 ,我们怀疑“娄罗”拟的就是梵语之音 ,果然敦煌遗书中有相关记载。S .1344《论鸠摩罗什〈通韵〉》引《通韵》本各出彼俗”实指出了华梵语音的不同。另外 ,据《南史》记载 ,顾欢虽从夷夏之争出发反对佛教 ,泛听技巧 ,都无法使学生摆脱在听的过程中的被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