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新课程在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时,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本。我们要以新课程的视角,重新认识并认真落实历史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2.
历史方法就是分析事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的方法 ,它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注重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分析 ,注重历史发展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研究 ,注重从历史中发现规律并指导实践 ,这是毛泽东历史方法的重要方面。掌握和运用毛泽东的历史方法 ,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原则 ,是学习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原则 ,也是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新 《中学文科》2006,(6):83-84
最近,我听到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上课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还在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现行人教版教材的表述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教材的内容也在着力“克旧”,而我们的教师却还在凭“经验”教学,长此以往,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鲜明个性的学生?作为教师,要有学习的紧迫感,不但要善于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要有研究的意识,从另一个视角去审视历史。  相似文献   

4.
图像史料的广泛运用催生与加剧了图像直观与理论深刻、信息浅表与思想深邃、视觉短效与教育深远之间的矛盾。涵养历史学习的活水源头,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图像背后特定的历史情境与时代理解,精准把握图像史料的阐释边界。在教学过程中,破解图像史料教学运用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从“读”与“议”的承接视角出发,强化视觉隐喻的诠释设计与表达;从“静”与“动”的耦合视角出发,强化数字信息的赋能成效与应用;从“教”与“学”的联动视角出发,强化图像史料的教学留白与限度。  相似文献   

5.
出诊     
教学叙事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一个新亮点,它既是教师成长轨迹的真实记录,又是教学研究者重要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教学叙事有效地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提升联系起来,使我们既能看到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的诞生过程,又能看到比较具体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诸多细节。李月霞老师是近年来广东省涌现出的优秀青年教师之一。她勤奋好学,教学之余写了多篇上好的教学叙事,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她的这篇《出诊》,赵亚夫教授在阅读过程中曾“不由自主”地加过一些批注,本刊选登时征得作者同意保留了这些批注。我们以为,李老师写得真实,赵教授批得也真实,“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内容,或许会对其他老师增添一些更深切的启迪。把握历史教学的真实和价值、进一步深化历史教学研究、促使历史课堂教学更趋有效,是同仁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很重要的共性问题,但愿通过交互协商大家都有收获。  相似文献   

6.
“大历史教育”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细节可以处理的比较细致,但给予学生的方法和结论不妨看得长远。这可以说是历史教育的一种技术处理,在这种技术处理指导下,对于具体的教学细节灵活展开,让学生从特别设计的情境和环境中体会到历史对自身的指导意义,培养全局和国际视角,提升利用这些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历史与多学科的整合——《璀璨的文学艺术》听课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综合性尽人皆知,它几乎包容了我们生活中目所能视、耳所能闻、心所能想的一切。见怪不怪的是,教育中自从有了学科的分野,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不再像生活中的历史那样浑然一体,而是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某些历史反倒被划归别种学科了。然而,不管你划归了谁,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毕竟要恢复浑然一体的本原,纵使历史教科书不写,历史教师却不能漠然视之,不讲“完整”的历史就难解孩子们心中的疑虑。这样,历史教师就不得不“越界”从所谓其他学科去“借”历史,辛苦归辛苦,但这事却必须做。  相似文献   

8.
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说:“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必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元认知’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毫无疑问,历史教师如果对“什么是历史”没有清澈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那他是无法理解历史教育的真谛的,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拟从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视角就“什么是历史”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拙文《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主要谈了如何从“看戏”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历史。按在中国历史这台大戏中,最富变化与性情者,无疑是“演员”。如果不明个人与人群,不明家庭与家族,不明民族与民族群,也就不能明历史。所谓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人演出的历史;我们出于主观所研究的“历史”,当然主要就是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历史总离不开年经事纬”,有了这个我们才会在学习中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就拿纪年方法来说,历史上的纪年方法很多,好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对纪年方法颇感难以下手。我国“历史优久,年代遐长,史籍浩繁,事迹错杂”,为此我们更有必要将头绪纷纭的历史事件提纲摘要,纪年方法不失为一种很好方法。但纪年法也异常复杂,大致有七种之多,本文根据纪年法的演进过程作一简单的介绍。1.我国最早的纪年方法是以帝王在位的年代起讫来计算的。在《书经·尧典》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朕在位七十载”等话,在《舜典》也有类似的记载“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就…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昨天.今天和明天,既是紧密相连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不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具备历史眼光的人,总是能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历史教学就应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学习拥有一种历史眼光,并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历史,展望未来。只有借助历史眼光开展历史教学,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他们辩证认识动态社会的能力,形成博大的胸怀,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能切实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结论是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体例对历史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么,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问题作结论时,应注意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一、围绕主题、突出主题,是作历史结论的视角要求。按“学习主题”呈现学习内容,是新《课标》的重要编排特点。“主题”是新一轮历史课改中教材编写的主线,主题意识是本轮课改十分强调的课程意识。《课标》在设计思路中说:“内容标准分为……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人作为有思维有创造力的高级动物,往往存在着多面性。”历史教学不但要眼中有人,还要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复杂的、多变的事迹和思想。众所周知,没有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很难从广阔、宏观的多面视角再现重大历史主题和历史事件。“历史真实,基本的任务是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把历史上曾存在的、在历史视野中有意义的事实面目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贵州教育》2013,(10):40-42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山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齐健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该文章首先从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一份问卷调查材料入手,直面我国的历史课常教学现实,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堂缺失“人”、“情”、“魂”。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中国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6.
邓一光在《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等历史话语小说的宏大叙事中,将历史视角聚焦在军人身上,着力宣泄一种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及怀旧情绪。“父亲”和关山林的生命激情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故他们在和平年代也无法走出其光荣的铁血历史。他们坚决拒认眼前的现实,却又痴情而无望地等待战争的召唤。在这一现实与历史断裂的尴尬面前,我们看到了“老兵”们的失落与焦躁,但也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正是“后新历史小主义小说”的创作品格。作家的不足之处是在对历史的热爱中,忽略了对历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董育勇 《江西教育》2023,(35):22-23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教师要丰富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辨,让学生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进而借助历史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要引导学生从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个视角理解历史和表达历史,让学生认识“感性的历史“”理性的历史“”诗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本“人格教育”之书 十五年前,正逢两个世纪交接之时,我看到了赵亚夫先生写的一篇论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发展趋势的文章,心中产生了很深的震撼,于是,给赵先生写了一封信。我没有料想到,很快,亚夫先生给我寄来了邮件:一本他的专著《中学历史教育学》和一封短信,让我惊喜至极,受用至今。亚夫先生在信末说:“历史教育要有大的起色,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相似文献   

19.
李少玉 《教育文汇》2013,(18):34-35
真善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方向,其中求知识之“真”是前提,求道德之“善”是灵魂,求艺术之“美”是手段。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历史教学中的真善美,让真善美时时充斥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什么?人们在长期的探寻过程中得出这样的说法:历史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史书不是历史,记录也不是历史,它们仅仅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自古“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来增长见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做好自己,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