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文人笔记的戏曲资料,是我们认识明代戏曲乃至明代社会的有力证据和依傍。它们展现了戏曲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一是大量有关优人以戏讽时事、谏君主的记载,表明明代优人还保留着讽谏时事的优良历史传统,或者说文人相信,戏曲具有讽谏的社会功能;二是大量关于戏曲的负面信息记载,表明明代对戏曲行当的歧视较前代历朝程度更甚,这与明代的禁戏政策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2.
戏曲广播体操是戏曲与体育的结合,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结合为一体,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校园戏曲广播操推广练习的基础上,以高一、高二年级每个年级各1 400人参与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交流与访谈等方法,对校园戏曲广播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戏曲广播操的影响力明显,可以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追求,可见戏曲广播操推广的可行性是传统文化进校园有效开展的良好渠道。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与李渔的戏曲理论,表现出了戏曲的舞台欣赏与文本阅读的差异性特征。基于此,主要从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这两个维度来考察二人的戏曲鉴赏与创作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探寻二者的理论本身所表现出的美学特点与价值特色。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与演剧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末清初时期,人结社和戏曲都很繁盛,并且出现了二的融合。由于以往的研究大多将人结社视为一种纯政治或学运动,因此对于结社活动的娱乐性关注不够。本即由此入手,描述了这一时期内结社过程中的演剧活动,阐述二结合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它们对明清戏曲繁荣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戏曲在元代至为繁荣兴盛。元代文人对于戏曲的推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戏曲创作者和表演者极大关注和褒扬;二是肯定戏曲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促进戏曲向传统文化贴近,以提升戏曲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86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戏曲史家、戏曲评论家王季思先生,数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累累,虽已于1989年暑假退休,仍在继续完成所主编的《全元戏曲》,约一、二年内可脱稿。《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中,对他有较高评价:“他治学严谨、勤奋刻苦。对古代戏曲,特别是元杂剧有很深的造诣。”本文试就其几个主要方面概括地谈些粗浅看法。王季思名起,浙江永嘉人,生于我国南  相似文献   

7.
黄周星《制曲枝语》与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是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戏曲论著,前者以"创作论"为主,后者则以"入声"为切入点,重在对唱法艺术进行讨论。崇尚"本色语",主张"少引圣经",反对"割凑曲名"与"堆垛典故",提倡"雅俗共赏",并以"能感人"为其旨归,是黄周星戏曲认识观的核心所在。毛先舒的戏曲认识观,则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声律"而近"音律",二力主南曲中的入声作"两截"唱,三是讲究唱法艺术的精益求精。二人的戏曲认识观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8.
林洛 《初中生》2011,(34):17
事实上,这两个人八竿子打不着。梁山伯也好,祝英台也罢,明明都是男人,虽埋葬一处却一上一下并不同穴,更非同时期人,但经过人们(主要是戏曲)的诸多演绎,二人之间居然发生了一出缠缠绵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有甚者,二人死后还能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的戏曲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真实是戏曲的生命 ,戏曲应“为一人而设”,戏曲结构应坚持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钟嗣成《录鬼薄》在戏曲理论方面的建树,一是有关创作的,论及对戏曲创作的认识、态度和创作者的修养问题;二是有关鉴赏批评的,为后来的戏曲评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南阳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峰巅,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化现象分不开。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既有官宦、商贾、乡绅,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它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戏曲的昌盛鼓舞了供养信心,窝班培养的名优效应又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二互为因果。在曲宴酬酢、张乐共听的过程中,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但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饾钉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民族集大成的戏曲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与诸多新型艺术门类的竞争中,由于自身未能适时地应对形势致使观众锐减,市场萎缩,前景堪忧。因此,诸多关注戏曲艺术生死兴衰的专家,忧戏曲之忧而忧,极尽心思著文立说,献戏曲艺术发展兴隆之策,呼吁政府关心支持戏曲事业,号召戏剧人勤勉戏事,鼓励从事戏剧文化的文化人多写好戏,  相似文献   

13.
《梨园春》把传统戏曲搬上荧屏,对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创新性经验之中:一是在戏曲内容方面植入独立自由的人格因素,二是在审美趣味方面高扬娱乐价值,三是在戏曲形式方面运用现代技术和传媒手段对古典形式做景观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和李玉是明末清初在小说和戏剧领域各领风骚的两位文学家,都曾互相改编过对方的作品。从改编的角度,通过比较二人两部同题材的小说戏曲作品,即冯梦龙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和李玉的《人兽关》,可以看到二人在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万历剧坛中先后出现了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即徐渭与汤显祖。二人均崇尚性灵,写作真性情的戏曲作品,提倡语言的本色自然。试阐述各自的戏剧观,寻找在曲论方面的共同点,以明示二人剧作的存在价值及曲论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对当时复古主义风气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万历剧坛中先后出现了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即徐渭与汤显祖。二人均崇尚性灵,写作真性情的戏曲作品,提倡语言的本色自然。试阐述各自的戏剧观,寻找在曲论方面的共同点,以明示二人剧作的存在价值及曲论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对当时复古主义风气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人推尊戏曲及其文学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文体肇始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明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视戏曲为“小道”、“末技”的习见,并对戏曲文体进行探讨,更新了传统陈腐的文学观念。从明太祖朱元璋、朱权、朱有火敦等人对戏曲的推尊和风教作用的阐释、肯定,到汤显祖、祁彪佳、陈洪绶等人从审美效应探讨戏曲存在的价值,意味着明人文学观点的转变。明人对戏曲与诗文史传在文体上同源同构同质的探究与认同,是为推尊戏曲,提高戏曲的文学地位而付出的另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8.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是清朝中后期一部涉及戏曲语言风格的重要曲论著作。在《曲话》中,他旗帜鲜明地标举了戏曲语言创作应追求典雅性的审美主张。在品评各家戏曲作品的过程中,梁氏提出了实现语言典雅性的可行之径:忌通俗和忌浮词,谓之二"忌";宜蕴藉美和宜意境化,谓之二"宜"。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在1699年完成了《桃花扇》,与其文学声名落差极大的是,除三折曲谱外,《桃花扇》并未有任何折子戏被演员流传下来,幸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转机,历经三十年创作不断丰满。《桃花扇》一反当下戏曲改革的常态,溯源昆曲根本,以演出本体为圭臬,以人物为纲。全本以侯李二人离合为主线,选场以众人命运为线索,皆表达了山河破碎下的身世浮沉。多元社会给了传统戏曲挑战,也能给戏曲可能。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研究成就非凡、特色独具。笔者以为,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当时的整理国故运动中,力图探讨这一特定时期戏曲研究的总体特征和生存状态,进而解构其兴盛之内外机缘,对其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