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相似文献   

2.
能愿动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汉语本体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因此,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能愿动词,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教学效率,我们试从偏误角度来分析研究留学生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情况。根据偏误语料对能愿动词的偏误进行归纳,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能愿动词时常见的偏误现象有:遗漏、误加、误代、位置不当、否定、重叠。  相似文献   

3.
能愿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能愿动词"会"的使用对留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准确地表情达意有很大作用。以中高级留学生口语语料为基础,探讨留学生使用能愿动词"会"的偏误情况,其偏误主要表现在漏用、误用、错序、否定疑问形式、与其他能愿动词混用等,分析偏误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雪莲 《考试周刊》2009,(38):49-50
可能补语及其否定式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误加、误代、错序三个方面对留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否定式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徽语祁门方言"得"字句用以表达能性范畴,在句法格式上有多种语序选择,不同格式所包含的"能性"范畴语义次类不尽相同,对动词或宾语、补语也有不同的选择要求。可能式动补结构中的"得"由表"可能"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语料的基础上,对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发现混用、中心语错误、复合趋向补语多余及宾语错误是最常见的四大偏误类型;对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理解不够透彻,将动趋式简单等同于单个动词使用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预科汉语学习者动词配价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配价语法理论为依据,以预科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汉语中带有偏误的动词句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动词和动元使用方面出现的偏误,并探讨动词句配价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动词句配价偏误产生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全文共分上下两篇。本期刊载的上篇,是对各个能愿动词的基本意义和能愿动词句的基本形式作出基本分析。办法是,从各个词的历史发展中识别出其现行的基本意义,从而确定其在汉语句法中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并把分析结果分别用生成语法的树形图和符号逻辑公式表示出来。根据分析的结果,作者认为,能愿动词应分为两组,都包涵着情态词“可能”的意义,但都不等于这个情态词。它们跟这个情态词的关系:第一组是蕴涵关系,第二组是预设关系。下篇将要讲的主要是,分析一些能愿动词的引中用法,并简单地谈两个带理论性的问题。一、汉语能愿动词与逻辑情态词的关系,二、有关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尤其是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趋向补语本身的意义抽象,不易掌握;另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动词可以用于这些趋向补语,学生无从知道。利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认知隐喻论探讨"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及其联系,以及该构式对所能进入的动词的限制,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汉语能愿动词是一个复杂又颇有争议的小类,因为受语际和语内的影响,学生在能愿动词的习得过程中偏误颇多,而教材的编写又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本文以《实用速成汉语》为例,分析教材对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习得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怕”在北陀客家方言中除了作心理动词、语气副词外,还可以作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可协助表达疑问、祈使等语气.在“怕”表达的多种语气中,它们都含有一种“不确定”的句法语义,这种语义是来自于其语法化源头语气副词“怕”的“推测”义.虚词多功能的认知和统一解释需要加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相互结合,“怕”的研究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的情态副词的功能地位相当于汉语的语气副词。文章通过对英汉情态(语气)副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类别上同为意义、作用多样而又有较多共同意义的类;分布上都具有灵活性、主要分布位置相似性、位置及组合制约的相似性等特点;功能上都具有高位和低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聚焦功能。相异之处主要在于:英语情态副词的意义主要还是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方面,而汉语的语气副词则意义多样而广泛;在与句中其他副词的排序上,共性之中有差异;在表达功能上,汉语语气副词的表达功能更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银雀山汉简[贰]》(991—1621)中的否定副词共有10个,基本含盖了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用例。这些否定副词的分工已经比较明确,意义比较单一,其语法功能也相对完善。其中否定副词“不”的出现频率极高,除一般用法外,它还构成双重否定,“不…不…”等表示条件关系的紧缩格式;“弗”字后面跟及物动词,出现了修饰宾语的用例,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14.
情态动词must可以用在命题情态中对命题的真假作出推导肯定判断;must还可以在事件情态中出现,表达和责任、义务有关的情态。must常与助动词或实义动词结合,构成情态序列。must没有过去形式,但可以用hadto指代过去的可能:也可以用oughtto或者should来减弱义务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语义指向分析和平行变换验察发现,名量词同它所修饰的名词密切关联,可指代该名词,作为动词的受事成分,是非典型的宾语,即准宾语。时量词和动量词与典型述补结构在语义和形式上有典型的一致关系,在表示数量实指意义时通常作补语,而“一量”与“否定语素”组成稳定的否定结构表遍指否定意义,在(“S)+一+动量/时量(名)+(语气副词)+否定语素......+(动词)”格式中,它们共同修饰动词,在该特定结构中作状语。  相似文献   

16.
将学界近百年来对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加以系统梳理,并从九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虽然现代否定副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微观方面,尤其是对“没(有)”、“不”等常用否定副词的研究最多,争论也较大,对否定副词范围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否定副词作为一个类的系统专项研究也较少,缺乏整体研究的系统性。否定副词本体研究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及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与普通话相比,常德方言有数量众多而且富有特色的副词。根据这些副词在句中的功能,它们大致可以分为表示程度的副词、表示重复或连续的副词、表示范围的副词、表示肯定、否定和估量的副词、表示情态的副词、表示方式的副词等7个类型。它们在句法功能上与普通话是大致相同的:修饰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补语,能组合成某些固定的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言词也存在逐渐消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词汇是按照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方向发展的,这在语言学界已形成共识;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副词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修饰作用,比如“很”,很多时候它只是起到凑成音节的作用,而表程度的作用则相对弱化。文章通过对汉语中的此类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话中模糊限制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方面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与英语本族语者对比后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对话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频率明显地高于本族语者,最为频繁使用的是情态动词、动词和副词,而较少使用形容词和名词。  相似文献   

20.
程度副词“极度、极端”在句法功能上具有唯状性,主要修饰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以及部分短语;“极度/极端X”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且“极度、极端”与中心词X之间可插入状语标记“地(的)”。程度副词“极度、极端”都是从名词虚化而来,虚化的动因在于“超越一般”的语义基础和充当状语的句法位置两个方面。二者虚化为程度副词时间很晚,是在民国时期,其语法化程度也还不够彻底,使用频率也不及“极其”和“极为”这两个典型的极性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