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2.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蹦dberg提出的构式语法解释领主属宾句这一类型的格式。重点分析“王冕死了父亲”这类构式的意义,这个构式的意义与动词意义的关系(即构式意义和动词意义的互动)。我们把这类构式称为“经历”构式,“经历”构式意义为:X经历失去(获得)Y。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5.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结构和认知的角度剖析了现代汉语中“吃+NP”类表达模式,认为该类表达为结构构式,其内部存在构式压制现象,主要表现为题元角色的抑制或凸显。本文试以“吃食堂/食堂吃”为例,主要依据“语义相容原则”,在动结构式、“把”字句构式与成分嵌入句构式中观察几种不同的构式压制现象。  相似文献   

7.
谓词性成分前的“一”是现代汉语中颇受关注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多采用孤立、平面的思路,未能充分揭示该现象与其所属的更大结构的依存关系,以及此类结构背后所包含的不同变体及其相互关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构式语法”的观点,将现代汉语中的“一V(,S)”构式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语料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V(,S)”所包含的五种构式及其各自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并从各构式之间的引申和派生关系出发,构拟出“一V(,S)”的构式体系。  相似文献   

8.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9.
许艳敏 《语文知识》2012,(3):106-108
"V开"是一个构式,该构式根据语法化的程度,呈现多种构式意义,但是都有一个一致的原型构式义即某种力量致使某物发生变化。构式语法化的机制是隐喻,在"V开"中为结构隐喻。"V开"构式的语法化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在语法化过程中,"V开"构式內部的紧致度增加,与此同时,"开"逐渐虚化为标记。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N1+在+N2(的)+方位词”格式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参照体-目标”构式。其中,“N1”是“目标”,“N2”是“参照体”,学生造句时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二者的位置。此外,在“参照体-目标”构式中,有的是中心成员,有的是边缘成员,其内部是不均质的。  相似文献   

11.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12.
周艳丽 《文教资料》2011,(34):37-38
“爱V不V”结构是汉语中一个半固定的习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从构式语法来看,“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构式义具有多义性。表达听凭义、听凭义兼不满的情绪及对人或事物漠视、冷淡的态度等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比”字句教学及实验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汉语语法教学法——“构式—语块”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在重视词语间语义关系多重性的前提下,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将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这一教学法具有有别于其他教学法的鲜明特点.本文阐述了“比”字句课堂教学的教案设计,用以展示这一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步骤和做法.教学实验表明,“构式 —语块”教学法在教授重点难点句式时,优于传统的句法上“主谓宾”、语义上“施动受”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X里X气"构式在汉语口语中较为频繁使用,笔者基于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试从构式语法构式压制的角度来分析"X里X气"构式内在的语义、语用和结构特征。笔者发现"X里X气"构式具有将名词化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强化形容词语义的功能。词汇方面,构式"X里X气"中的X词汇决定了"X里X气"构式的语义以及词汇感性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不是我V你"构式内部并不是匀质的,具有主观性表达功能的"不是我V你"中的动词V只能是褒义词、贬义词或否定形态的中性词。在言语交际中,这类"不是我V你"结构使话语表述更加委婉,还承载着附加的情感表达功能。随着动词性质的不同,构式整体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鲁诗语 《教学随笔》2016,(3):146-147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17.
郑芩 《文教资料》2013,(32):160-162
“爱VSV”构式是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构式。文章以句法为切入点。从句法构成、句法功能这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爱VSV”构式。“爱V不V”构式由两个固定不变的常项“爱”、“不”和一个变项“V”构成。常项动词“爱”表示个人主观意愿;常项副词“不”是对行为发出者或说话者主观意愿的否定;变项动词“V”以不带宾语的单音节动作性、自主性动词为主。“爱V不V”构式的句法功能较为丰富,它既可以充当单句的句法成分,又可以单独成句或作为分句,而且不同的句法功能还在使用频率和语义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19.
"我可能X_1了假X_2"是2017年初出现的新的网络流行语。文章在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一流行语的结构类型、语义内涵、构式理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V+他+个+X"构式做了分析。该结构是一个不典型的双宾语构式,具有双宾语构式的基本特征和构式意义:能动的赋予某物"X",整个结构具有非现实性的特征。"他个"作为一个标记,可以使X部分具体化、整体化,具有体词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