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5年试点以来,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和品种都有所扩大,但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比例较小,存在目标不明确、操作过程不规范等问题.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不仅有助于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改善资本结构,而且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和投资工具,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本上说,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投资者保护体现在资产池的构建、风险隔离与信用增级评级等主要制度的自身设计上。知识产权证券化各环节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内容。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是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之初投资者依赖的主要信用力量。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投资者保护的终极屏障。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资产证券化之风险隔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产品过于单一,衍生品甚少,无法满足投资需求。在市场的巨大需求压力和金融界求新求变求发展的趋势要求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充分认识风险存在的环节,以期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前,资产证券化已经是我国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现代经济有很大影响.我国的证券化试点工作起步于2005年,而美国次贷危机危机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产品类型,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转移功能,同时分析了风险转移功能在次贷风险中造成的影响,提出了资产证劵化的市场监管建议,对资产证券化的长久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类型,除具有资产证券化的共同风险外,基于知识产权的财产特性还具有其特殊风险。我国证监会于2013年3月颁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规定中有关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措施对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风险防范具有适用的借鉴意义。同时,知识产权基于自身权利特性所带来的证券化特殊风险还需要立法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由于知识资产的无形性,知识产权证券化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分析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内涵及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中存在的交易结构风险、市场风险及法律风险,最后提出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中风险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及其在中国推进的相关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资产处理方式和融资工具,在我国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于正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中国来说,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盘活银行不良资产和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推进住房按揭市场的发展、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为此,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一级市场、放松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条件.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是近年世界金融领域是重大的创新之一,对相关国家的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年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系统地了解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积极影响,对于我们认识资产证券化重要性和促进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激活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沉淀资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讲解了什么是证券化,包括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程序以及风险等;同时,介绍了证券化过程中资产池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资金投资渠道逐渐放宽,保险资产证券化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就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与探讨,试图通过从保险资产证券化的现状、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几个方面来分析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环境.并提出了集中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资产负债匹配的资产管理方法.有效的外部监管和内控体制是实现效率与安全的核心,成为投资风险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重要追求之一,但我国现行法制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造成一系列制度障碍。在银行法制上,限制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监管制约"真实销售";在公司法制上,难以解决特殊目的公司的成立和证券发行,以及缺乏对投资者的保护;在信托法制上,存在信托财产转移、风险隔离机制等问题;在合同法制上,难以解决信贷资产转让问题;在担保法制上,存在不良资产担保机制、资产转让后的担保转移等问题;在税收和会计制度上,难以降低证券化成本。要使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地处置不良资产,监管当局应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现行法制的架构中尝试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规";通过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来个别解决不良资产转移涉及的权利变更与债务人通知、担保手续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彦斌 《教学与研究》2005,112(2):62-68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的核心。投资者参与资产市场依据所感受的风险,决定最优消费水平和资产持有数量,进而影响资产的价格和风险,从而实现一般均衡。本文提出从投资者行为和风险的角度来认识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并据此将50年来资产定价理论分为投资组合理论、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三个主要阶段。本文还具体分析了资产定价理论三个阶段中的投资者行为和风险。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税收规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处于试点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尚未出台税收方面的正式规定.区分"真实销售"和"担保融资"对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税务问题有关键意义.资产转让过程中发起人的具体税收问题,特定目的信托机构SPV的税收问题、投资者的税收问题都需要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创新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发起人风险,却不能消除其自身风险。正是由于此,近年来,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引发资产证券化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鉴于经济环境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则更加突出。本文从健全的监管和法律体系、完善的会计处理政策、资产证券化工具自身改良以及高素质的从业队伍等角度提出了控制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具体思路,以期促进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以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对金融稳定的研究主要是从资产证券化对资产均衡价格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对流动性的影响以及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和扩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的.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既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在本次次贷危机中,以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产品既对金融风险的转移和扩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的枯竭以及信用危机的发生,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讨论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基本功能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深刻把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设计和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的化解不良资产的途径。资产证券化中SPV具有重要地位,其法律问题也是资产证券化立法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SPV立法应坚持保护投资者利益、节约成本、控制道德风险三个原则,并对信托形式、公司形式的SPV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虽有实现提高资产流动性、分散风险等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破产隔离功能不能实现、资产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等。为此,应采取合理安排资产证券化结构、控制资产风险、加强信息披露义务等相应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法律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美国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在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金融人士对这一发明的应用逐渐成熟,各种资产或者资产组合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创造了极大的财富。然而,在有人因此而暴富的同时,危机也潜在地隐藏于资产证券化过程的各种风险之中。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对经济极大的破坏,文章从资产证券化出发,分析了这场危机的形成和其潜在风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投资活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重要内容.若投资不当,就会造成"一招失误,满盘皆输"的结局.提高投资效果、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要论述企业对外投资中的证券组合投资和对内投资中的资产组合投资.  相似文献   

19.
利用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和随机控制理论研究了基于常弹性方差(Constant elasticity of variance, CEV)模型下的一类资产负债管理问题.金融市场由一种无风险资产和一种风险资产组成,其中风险资产的价格过程服从CEV模型,负债过程除了受风险资产价格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利用随机动态规划原理和函数变换法得到了最优投资策略和值函数的显式表达式.在显式表达式的基础上,对所得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及在经济上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为实际环境下存有负债的投资者投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与资产所有权分离,资产所有权与资本所有权分离给股东带来了委托风险。委托风险是当前形势下损害广大股东利益的主要原因,是阻碍广大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障碍,如何降低、直至消除委托风险是保护现有投资者利益。吸引潜在投资者投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还有两种治理机制可供选择,即教育引导机制和规范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