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1):182-F0002
汉江石发现于大巴山地区石梯大型重晶石矿床中。汉江石的取名,源自大巴山一带许多毒重石、重晶石矿床都分布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的上游。该新矿物及其命名于2010年1月被  相似文献   

2.
铀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其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1789年,德国矿物学家克拉普罗特研究沥青矿时意识到一种新元素的存在并将之正式命名为铀(Uranium)。19世纪中期,科学家开始探索铀单质的制备方法,熔盐电解法的应用使得铀单质成功制备,铀元素的概念正式形成。19世纪末,铀射线的发现引发了其他元素的发现,并使人们认识到铀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进入20世纪,同位素化学兴起后,铀的同位素被相继发现,促使了现代铀元素概念的形成。铀元素的发现及其概念的演变体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记者涂兴佩)3月16日,"宋健星"命名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工程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会上,国际编号为"210210"的小行星正式被命名为"宋健星"。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何梁何利基金会信托委员会主席朱丽兰,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等出席仪式。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教学》2009,34(3):80-80
据东方网2008年9月11日援引《新闻晨报》消息,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院组织配型实验中心主任肖露露及其同事,在两名健康广东籍体检者血液样本中发现了一个被命名为B*5159的人类新基因,2008年8月24日收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分子委员会正式确认该新基因的信函。  相似文献   

5.
一、富钴结壳缘由何生
  富钴结壳,生长在海底基岩上富含多种金属元素的壳状矿床。因钴含量是多金属结核的3倍左右,而被命名为富钴结壳。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员崔迎春说:“富钴结壳是锰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以及其它微量矿物的复杂聚集体,富含多种经济金属元素。至于它的形成有很多种解释,比如震荡生长模式、生物模式和物理化学模式等。根据海底摄像资料,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研究组认为,富钴结壳的发育形成受水岩界面点化学场控制。”崔迎春还表示,由于组成富钴结壳的基本矿物在水体中均是带电的粒子,因此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电荷不同而排列,形成双电层。该双电层具有两种典型特征,一是连续性差,二是各处的生长速率不一致,该两种基本属性特征均体现在富钴结壳微结构中,因此富钴结壳生长界面双电层控制了富钴结壳的发育。而生物过程等其它作用过程则加速或者延迟了富钴结壳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最近寻找火星上的原始生物又有了新的途径,美国宇航局新研制了一种激光频谱仪器,即在仪器的传送带上安装一种激光装置,该装置能够分析矿物岩碎片是否含有活的细胞.据科学家介绍,美国宇航局的卫星和探测器已经探测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火星表面曾经有液态水流过.水的存在自然提升了这个红色星球孕育生命的  相似文献   

7.
近日,国际上一种新兴并十分热门的职业——注册国际企业规划师在国内正式推出。据悉该职业是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根据该职业在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发展、及国内企业对该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而独家研发成功的,并得到美国认证协会、人事部中国专家科技经济咨询中心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中国考试指导中心授权后推出的。企业规划师的发展前景如何?这将对企业发展或培训认证等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明天策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执行院长、我国著名的策划家王克先生。企业规划人才缺口10万人记者:王院长,现在国…  相似文献   

8.
2019年12月下旬,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能导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31日,此次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09,34(3):79-80
据东方网2008年9月7日远援引《文汇报》武汉9月4日电,由中科院院士张启发领导的“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国家创新团队,发现了一种被命名为RIDI的基因,该基因可以控制水稻开花时间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周期。该基因的发现,有可能会使人为控制水稻开花结实的时间,从而改良水稻新品种的地区适应性成为现实。这是该团队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新一项重大突破,相关论文已发表于9月2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院院报》(PANS)上。  相似文献   

10.
在火星上种土豆靠谱吗?真的有可能.至少宇航员已在天上种出了生菜、莴苣、百日菊. 这事真的有可能 在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意外滞留火星,靠种植土豆作为食物补给,坚持等到了同伴前来救援,并最终重返地球.不少人看完电影后都会问,在火星上种土豆真的靠谱吗?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看来,这事真有可能.目前,他们正和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在南美洲国家秘鲁开展模拟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实验.在电影《火星救援》中,为了种植小土豆,宇航员马克将火星上的土壤搬进基地,整出了一块126平方米的“火星农田”.在秘鲁利马,科学家将100千克取自秘鲁南部阿塔卡马沙漠潘帕斯德拉霍亚地区的土壤搬进了实验室,那个地区的土壤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土壤之一.根据“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对取自火星上黑色沙丘的土壤样本的分析,这100千克土壤在化学和矿物成分上与火星土壤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学》2014,(7):76-76
据光明网2014年1月20日援引报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的博士生陈绍兴等从29株嗜盐古菌中分离到断型质粒pHaDVl,并对该质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开展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定研究。研究表明,该质粒的基因组大小为13053碱基对,共有19个开放阅读框,组成两个头对头转录方向的操纵子结构。在其基因组上具有3个类似于嗜盐古菌多形病毒特征性蛋白基因,依据该特征,质粒pHRDV1可被归为嗜盐古菌多形病毒Ⅱ型,同时还具有该型病毒不具备的复制蛋白基因。这是一种新型质粒,已经被命名为pHRDV1。嗜盐古菌是古菌域真古菌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主要分布于各种高盐环境,在医药和化工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嗜盐古菌质粒能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嗜盐古菌资源和揭示高盐环境基因水平转移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极端微生物》。  相似文献   

12.
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创办于1961年,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为纪念杰出的澳大利亚将军、学者兼工程师约翰·蒙纳士爵士,大学以其姓氏命名。蒙纳士大学充满活力,蜚声世界,以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内勇于创新而著称。它不仅是在澳大利亚国内科研领先的"八大名校"之一,还跻身于QS全球大学排名榜第61位(2012年)和第69位(2013年),被评为澳大利亚五星级大学。该校现任校长爱德华·拜恩(Edward Byrne)自2009年上任以来,在蒙纳士大学的国际化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在他的带领下,蒙纳士大学与中国东南大学合作建立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此举使蒙纳士大学成为第一所在中国开设学院的澳大利亚大学,为中澳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道路。2012年9月,该联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在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就蒙纳士大学的办学特色、与中国的合作等问题对拜恩校长进行了专访。拜恩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蒙纳士大学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就是与中国合作。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已经连续发布13年,堪称全球历时最长的探索新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应用的报告。《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由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合作完成,旨在考察新兴技术对高等教育教与学及创造性探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报告放眼2016-2020年,沿用以往讨论趋势和挑战的三元维度展开,即政策,领导力和实践,确定了18项未来五年极有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趋势、重大挑战和重要的技术进展。关键趋势中,长期趋势包括:创设灵活且富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以及增进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中期趋势包括:量化学习和开放教育资源的激增;短期趋势包括:混合学习的应用和学习空间的重构。就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挑战而言,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数字素养的提升被认为是可解决的挑战,个性化学习与复杂性思维教学的实现是艰难的挑战,而教育模式的竞争以及教学激励机制的变革则是棘手的挑战。未来1-5年内,自带设备、翻转课堂、创客空间、可穿戴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将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文版,由广州广播电视大学龚志武博士团队编译,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博士审校。其发布目的是及时了解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机构未来五年的前景如何、哪些技术和发展趋势将推动教育变革,以及将面对哪些艰难的挑战等问题,希望引起国内专家的关注和研究,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湾私立大学评鉴制度自实施以来,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期(1975年-1990年)开展学门评鉴,由台湾"教育部"直接负责规划与办理,对私立大学院校之物理、数学、化学、医学及牙医五个学门的学系和研究所进行评鉴,后逐渐扩展到农、工、医、商、文、法及师范学院;成长期(1991年-2005年)开展校务评鉴,将大学评鉴委托给中国机电工程学会、台湾管理科学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由学术团体专门负责;成熟期(2006年至今)开展系所评鉴,这一阶段台湾"教育部"委托台湾评鉴协会进行公私立大学的评鉴,2006年以后,以系所为单位,以五年为一周期,评鉴全台湾78所一般大学院校,并将评鉴结果作为教育部门核定系所招生名额调整的依据。台湾私立大学评鉴制度每一阶段评鉴的内容和主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因在于政府职能重新定位,评鉴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第三方评估,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评鉴理念由认可制向绩效评价转变。以私立铭传大学为案例,可将台湾私立大学评鉴制度分为自我评鉴、外部评鉴和国际认证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详细的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从铭传大学评鉴制度的特点来看,评鉴对象和内容更具广泛性,评鉴委员的遴选更具针对性,评鉴标准和方法更能突出学校特色。台湾私立大学评鉴制度未来将会朝着淡化评鉴结果与行政奖惩挂钩,协助学校开设自我评鉴,检讨评鉴指标和促进大学特色发展的方向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策划并支持下,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等六所美国、英国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六所国内大学合作联合培养执业兽医博士(DVM)。这是我国在兽医教育领域,以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所开展的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的新探索,对于提高我国兽医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执业兽医博士培养合作项目的起因与目的是什么?这一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有哪些创新之处?促使这一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前景与挑战有哪些?这一合作对堪萨斯州立大学和其他参与的美方大学将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该项目的外发发起人、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兽医学院院长拉尔夫·理查森(Ralph Richardson)教授。拉尔夫·理查森于1969年毕业于堪萨斯州立大学,获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1年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兽医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的两年,他服役于美国陆军,军衔上尉。离开军队后,他在普渡大学实习一年,1973年进入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小型动物内科部门工作。在弗罗里达州迈阿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于1976年5月被任命为普渡大学小型动物门诊部医学助理教授,之后晋升为副教授,并于1984年7月成为内科比较肿瘤学教授。1987-1998年,他任普渡大学兽医临床科学部部长。1998年,他回到母校堪萨斯州立大学,出任兽医学院院长至今。任职于普渡大学期间,他对人畜比较医学产生了兴趣,尤其关注伴侣动物(猫狗)自然发生的癌症,因为这可以作为研究人类癌症治疗的动物样本。作为研究的一部分,他花了三个月时间参与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临床肿瘤专业培训。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专业及学者组织和团体,是美国大学兽医内科学内科和肿瘤学领域双认证专科医师,是美国兽医协会、美国兽医学院、美国兽医癌症学会等专业机构的会员,还是堪萨斯动物健康机构院长联席会委员。因为本科教学水平突出,他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赞誉,包括1次诺登教学奖(Norden Teaching Award),2次校友本科教学奖(Alumni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ward),并分别被美国堪萨斯兽医协会、美国癌症协会印第安纳州分会评为"2003年年度兽医学家"、"1996年年度精锐兽医学家"(The Paws Veterinarian)。  相似文献   

1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1):140-143
黄惠忠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能谱实验室,100871) 黄惠忠,男,1940年出生,北京大学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物质组成和结构表征表面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和新材料功能与表面组成、结构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现任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评审员及全国电子能谱用户协会副理事长。曾应邀赴西德Clausther理工大学表面物理研究所进行《金属——半导体体系界面》的研究。1998年,又应邀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表面测试中心进行《As对Ni催化剂中毒机理》的研究。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X-射线与紫外光电子能谱》一书,出版《分析仪器手册》、《机械工程材料测试手册》和将出版本人主编的《论表面分析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表面分析技术与应用》等学述论文70余篇。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项目《固体能谱新探》与重点项目《固体表面和体相结构与功能》的主要成员。他结合教学,开设《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课,并为研究生《表面分析》课程提供教学内容,参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训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黄惠忠在实验技术与开发方面有多项首创性的成就,如:(1)首创蒸金量校正曲线用于XPS荷电校准;(2)首创静态SIMS(SSIMS)测定负载型催化剂表面状态和结构层次;(3)首创用ISS测定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与活性组合的相互作用;(4)国内首创表面扩展电子能量损失精细结构谱(SEELFS),用实验室常规表面俄歇电子能谱仪,取代同步加速辐射测定非晶(含无定形)态表面原子键长等。 他在研制新仪器、新装置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如:(1)自制电子束轰击加热装置,可使原电子能谱仪中的样品加热温度从500℃提高到1800℃,并进行能谱测试;(2)主持用PC机(486)取代PDP11小型机,采用Windows98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对原有的DOS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换代。已在我校原有单通道接收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基础上,已帮助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和北京市理化测试中心的同类仪器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还对原为三通道接收的PDP11数据系统的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信息产业部十二所等同类仪器,帮助升级换代为PC机多通道接收的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 (北京大学资产部供稿) 缪竟威教授 (四川大学团簇物理及固体中原子碰撞实验室,成都,610065) 缪竟威,物理学教授,原子和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36年5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物理专业。现任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团醋物理及固体中原子碰撞实验室主任。 缪竟威同志长期致力于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及其边缘学科研究,一直在此领域的多个前沿课题中主持工作。在离子微团簇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意义的成果:实测了9种离子微团族的键长、键角、结合能和构形,占目前世界已测定总数的90%,其中67%为世界首次独家测定。键长测量精度达0.02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证实D+3是正角形结构;首次实验发现分子离子立体化学结构中存在同位素效应;首次用比较电子束和膜引起库仓爆炸的方法,实验证实了N·玻尔于1948年预言的“尾流效应”的存在。将国产静电加速4器能散度由国内外通常的1-3×10-3提高到<±1.5×10-4;由原来只能加速M<4的轻离子改成了能加速M<±57的重离子加速器;从只能加速3种原子离子扩展到多于90种以上的团簇束;主持设计研制成功了我国唯一的大型、精密、复杂的高分辨多功能原子碰撞装置,其总分辨率达±1.5×-4;好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3×10-4;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超高分辨BBS能谱仪,正用于高科技多层膜界面结构的无损分析及研究。建立了以国产大型精密设备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团簇物理实验室。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使该实验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和国际上少数几个能进行这类高难实验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已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市级二等奖2项,缪教授本人获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1项。 1982年至今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基础性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项。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80余篇。在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作特邀或大会报告多次。 (四川大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供稿) 杨学恒教授 (重庆大学理学院,400044) 杨学恒,物理学教授,1939年2月出生。杨学恒教授长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在实验研究、实验技术开发、实验仪器研制等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成果如下: 1.在国内共发表论文23篇,代表作: (1) Vacuum Fluctu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Fundamental Particlesll. Science Bulletin,August (1887)vol.32, No.15, P1020-1026。 (2)用于测量快、热、慢中子的液态闪烁体LSPN的研究。核技术,1(1990),vol.13,No.6。 (3)我国首台层析γ射线的性能及其应用.无损检测,9(1995),vol.13,No.6。 (4)关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的一些研究.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2001),vol.24,No.1。 2.所承担的课题 (1)安全液态闪烁体的研制及其应用(1981~1985)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第一主研,课题组长。 (2)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国家八五火炬计划项目。本人承担主参数设计,整机联调、运行以及数据校正与处理,并任数据采集系统课题组组长,第一主研。 (3)扫描隧道显微镜CD928B与CD928C型机的研制(1999~2001),横向课题。课题组长,第一主研,负责整机的设计研制与联调。 3.获奖项目 (1)安全液态闪烁体的研制与应用,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 (2)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5)。 (3)ICT XN130机的研制及其在航天、航空工业中的应用,获得原国家教委科技世界 二等奖一项(1995)。 4.研制的主要实验仪器(产品)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CD-928A,B,C型),教学型ICT,CD—998人工智能测微仪,IPC—201 100MHz线性脉冲主放大器,IPC—3041自动定标器,IPC—201 100MHz线性脉冲前置放大器,IPC—2041多用快速定标器,8192幅度分析器,人工智能光谱仪,单缝(丝)衍射测量仪(SⅡ),等。 (重庆大学设备处供稿) 古天祥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 古天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四川省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工科高校计算机教育委员会成员。他从教40年,讲授了10余门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成果显著,曾多次获校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他完成的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共5项,许多科研成果已成功用于工农业生产中,发表论文50多篇,编写教材10本,其中2本获部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4本获校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他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改革,《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及《虚拟仪器实验》两项教学改革,是其典型的例子。 微机原现及微机接口课,是许多工科专业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然而,这方面的实验课程建设却很落后。古天祥教授于1989年开始研制多功能的微机实验系统,把实验系统设计成采用STD标准总线的开放式的系统,研制了系列化实验模板20多种,能做16位微机和8位单片机的实验50余个。开发了监控程序、PC机仿真及实验演示等软件20余个。并编写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教程》、《演示程序集》、《实验模板原理图集》共66万字、20幅图。由于实验系统是采用标准总线和模块化结构的开放式系统,并提供可选用的系列化实验模板,组态十分灵活,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不仅能做微机、单片机课程的实验,而且也能做自动化、智能化的系列课程实验,还能用于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各种层次的实验。学生还可根据实验内容对系统剪裁或扩充。这项实验改革成果被四川省5所高校采用,收到较好的效果。经省教委主持的专家鉴定认为,该系统在国内高校的同类装置中方案创新、技术先进,有推广应用价值,并获校级优秀实验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虚拟仪器实验》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提供给学生的不是一台单个的仪器,而是一个基于PC的测试平台、可集数十种仪器于一体的,具有时域、频域和数域测试能力的仪器。它提供品种多、功能强、性能好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的虚拟仪器,以其替代传统仪器,可减少实验仪器费用,提高实验设备档次,改善实验环境。古天祥教授和课题组同志经过两年多时间努力,完成了虚拟仪器实验室的硬软件建设,《虚拟仪器实验课程》的教材、教学资料和教学软件建设,建立通用的虚拟仪器库。虚拟仪器实验室已在课程实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学生反响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都科技大学实验管理处供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