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章贤  陈一波 《科技通报》1995,11(4):256-257
八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及评价郭章贤,陈一波(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东阳322100)玉米自交系是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基础。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高低是评价自交系优劣的重要依据。对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以明确这...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高产、优质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目标。国内外研究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大面积的玉米高产记录,均是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取得的。但是,密度过大、玉米群体结构不合理容易引起早衰和倒伏现象的发生。为此,本试验采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哲单3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品种的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灰色关联分析是对系统发展态势的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 ,发现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为穗长 (y2 ) >每穗粒数 (y3) >千粒重 (y6) >不孕小穗数(y4) >每株穗数 (y3) >植株高度 (y1 ) ,以穗长、每穗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经模糊综合评判分析发现藏青 3 2 0 >WB0 7— 97>WB1 9— 97>WBQ64— 97,以比较品种WB0 7— 97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说明 ,在西藏冬青稞育种及大田栽培中应选择穗长、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品种为宜  相似文献   

4.
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NC II(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16个自交系组配的55个杂交组合的10个性状(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单株产量和百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p1-2、p2—9的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组合p2—4×p1-2、p2-10×p1-3、p2—11×p1-5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表现优良。灰色相关分析表明,各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关联系数大小依次是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穗长、株高、行粒数、出籽率、秃尖长、穗位高。  相似文献   

5.
6.
简要分析了影响玉米杂交种子纯度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的2年观察资料进行单球重、球径、球高、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表现影响较小;单球重、球径和球高以加性效应为主,通过早代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株高、株幅和叶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具有较大的环境互作效应,以高世代选择为好;单球重、球径和球高的狭义遗传率均较高(63.98%~86.16%),且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对其进行遗传改良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株高、株幅和叶片数都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选择效果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基因效应预测值表明,c-5、c-8和福州80天是提高单球重的良好亲本;c-5是增加球径的良好亲本;c-8和福州80天是增加球高的良好亲本。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施肥方法对绥玉47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完全不施肥做对照、常规施化肥、生物混合肥、测土配方加入生态助剂施肥4种肥料施用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4种施肥方式中测土配方施肥加入生态助剂能够显著改善肥料吸收利用,对绥玉47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化肥中加入生态助剂可在绥玉47大田生产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密度比较试验,探索研究德美亚1号在本地区适宜的群体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拔节期不化控的条件下,90000株·hm-2产量最高;在拔节期化控的条件下,100000株·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从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下降。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使转Bt基因棉GK-12与受体品种泗棉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基因组所/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韩斌课题组,通过与中国水稻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基因型分析方法。对517份中国水稻地方品种材料进行测序,构建了高密度的水稻单体型图谱(HapMap),并对籼稻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玉米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玉米总量巨大。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玉米的生产和收获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农机和农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本篇文章从农机农艺结合的好处谈起,对玉米生产实现机械化作相关论述,并在其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专门研究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的方法。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春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个品种吉单209(JD209)、郑单958(ZD958)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LAI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春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Leaf area index,LAI)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ZD958群体LAI大于ID209,表现较强的耐密性。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6万~9万株/hm^2,群体最大LAI在5~7;各生育期的群体LAI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其中抽雄吐丝期LAI对密度的增长率最大,分别为0.583和0.679;灌浆期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大喇叭口期LAI对穗数、穗粒数影响最大。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和穗数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就种植密度对菊芋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菊芋各植物学性状指标呈增加趋势,以株距40cm、行距80cm时最大;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比较,种植株距40cm、行距70cm产量最高.显示出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5.
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鸭稻共作能提高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可防止水稻在后期的过早枯黄与衰败,从而增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性能及其持续时间;鸭稻共作还能够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减少空(秕)粒数,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鸭稻共作生态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辽地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通辽市主要玉米种植区科尔沁区、开鲁县、奈曼旗为代表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40年玉米气象产量与各生育期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得出: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是拔节期和乳熟期,此期间的气温波动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降水次之,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上述三个站的玉米气象产量预报方程,并用开鲁县历史产量资料对方程进行回代检验,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的历程和成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玉米品种改良工作发端于20世纪初期,一批留美学人引进现代玉米育种新法,为玉米品种改良事业尊基,50-70年代受政治运动的干扰,玉米品种改良进展缓慢,80年代以后,玉米品种改良取得较大的成绩,推广玉米杂交种成为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行列。  相似文献   

18.
张阴东 《中国科技纵横》2011,(1):272-272,271
玉米杂交种是农业丰产的关键。而杂交种产量的高低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种单位的推广及经济效益。对影响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提高玉米制种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技术对玉米产量预测估产,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利用地面的遥感设备,在短时间内及时客观地、连续获取区域作物长势等地表信息,研究处理农作物的光谱反射率后,进行农作物的监测、识别和估产。对于种植面积及不同区域分布的信息,采用遥感进行估产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混播栽培对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依据黑龙江省的自然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对黑龙江省目前推广和应用的3个青贮玉米品种清种以及和半野生栽培型大豆不同组合混种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栽培方式对青贮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形成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探讨青贮玉米与半野生大豆混播效应,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推广种植最佳混播组合,为黑龙江省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为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推动和促进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试验结果表明,混播可提高或促进干物质积累;混播提高了生物产量;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提高了群体粗蛋白产量,改善了饲草营养品质;混播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