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2.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3.
吴闯 《新闻采编》2002,(4):28-29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深度报道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方式。《新闻30分》是央视各档新闻栏目中,深度报道最为集中的新闻时段。由于上午发生的重大国内新闻相对较少,并且很难及时采制完成赶上午间播出,因此,《新闻30分》一直以相对时效的“深度报  相似文献   

4.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5.
任晓润 《视听界》2005,(1):70-72
十二年前,在中国电视新闻走向蓬勃发展的起步期,深度报道以其不同凡响的超越为观众瞩目,也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事业殿堂,当深度报道所涵盖的理念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时,曾经作为深度报道代表性载体的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却遭遇到来自受众的“寒流”。《江苏新时空》、《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法治现场》、《第一时间》、《西安零距离》、《成都全接触》等等“新闻超市”①类栏目如星星之火在全国呈燎原之势,其受观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创办者当初的期待。有学者认为此“新闻超市”类栏目以其“民生”特质而堪称“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②也有学者认为此类节目过于媚俗,降低了新闻性栏目的品位。③本文从“主体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劳春燕,浙江绍兴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首席记者,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主编、主持人。1994年7月因成绩优异提前一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3年1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国际新闻编辑、记者,《今日报道》主持人,深度报道栏目《新闻透视》主持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7.
周水 《传媒观察》2013,(11):21-22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调查报道越来越成了民生新闻的重头戏。中国电视调查报道,最红火的时代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5月,《东方时空》问世,电视新闻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在此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进一步走向深度调查。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创办,在这以后,大量的调查和深度报道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电视调查第二个高峰,是在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开播,新闻的收视率首次超过了电视剧。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地方台、都市媒体的调查报道热。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故事化已经成为中国电视传播业界的新宠儿。目前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故事化的电视新闻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方式形成对抗之势。经济全球化、媒介的商业化运作、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地对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提出挑战。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为例,通过对新闻故事化的成因、发展趋势、利与弊等方面的分析,来正确的看待电视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9.
刘承武 《传媒观察》2014,(10):65-66
正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是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密切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或预测其发展前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化,凭借现代电视技术手段,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前提下,通过影像画面、配音解说、采访同期声等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背后的新闻或事实并预测其发展趋向,使受众认知社会事实和意义。因其独特的报道方式,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魏珑 《新闻实践》2005,(6):45-46
如今,电视深度报道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甚至是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一批央视的名牌栏目经久不衰即是佐证。对电视深度报道,本人比较赞同这种定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  相似文献   

11.
郑超 《新闻传播》2013,(2):195+197
涉台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类型,主要根据其报道对象的特殊性,可理解为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并记录有关两岸关系及台湾的民生百态、社会信息、政治军事消息的报道。涉台新闻因其以两岸关系为重点关注对象,又肩负宣传与传播的双重性,使其在诸多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上海电视界涉台新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落后于福建、广东等省份,仅有2009年在东方卫视开播的新闻周刊《双城记》,笔者就以《双城记》为中心,探讨影响涉台新闻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手段(声音、画面).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通过对新闻背景的准确交待.事件因果关系的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恰当分析,以揭示其实质.追踪或探索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方式: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特别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电视新闻成了不同电视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又成了电视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方式。1980年央视创办《观察与思考》,电视深度报道开始了最早的尝试。随着电视新闻改革大潮的掀起,央视逐渐出现了现在最能被受众认同的电视深度报道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14.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  相似文献   

15.
所谓民生新闻,即指“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题材.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①。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推出,被公认为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开端。自此以后,各地媒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大量涌现,诸如《某某零距离》或《直播某某》层出不穷。民生新闻的勃兴是“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原则的最优体现,是践行和肩负社会主义新闻责任的上乘之道。  相似文献   

16.
柯泽  陶开府 《新闻前哨》2004,(11):72-72
在我国,隐性采访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新闻实践中,尤其是涉及舆论监督以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等栏目,就经常使用这种报道方式。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也开始配备隐形摄像机,用于隐性拍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视新闻的深化改革是在两条线上同步展开的:一是新闻播出时段上的扩展,由传统的只重视晚间新闻的播出,推及到早、中、晚,形成新闻收看新的黄金时段。用节目好看吸引观众去看,传统上的非黄金时段也可以变成黄金时段。如中央台一套的《东方时空》、《新闻30分》,四套的《中国新闻60分》等栏目成功,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量的扩大提供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电视新闻竞争日益激烈,它不但表现在抢时效、争首发上,同时也在比谁的报道更广、谁的报道更深。电视新闻要想提高收视率、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就不能停留在对新闻事件做简要的消息传播上,必须要向深度报道拓展。目前,电视新闻中的深度报道已成为各级电视台,加强舆论监督,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拳头产品。而且这种报道形式由于有着深刻的思辨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