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国江南》是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的产物 ,随后成了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在《北国江南》中 ,阳翰笙一方面试图保持主流文化的纯正性 ,另一方面他又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受。对《北国江南》的批判是促成文艺朝着“文革”时期那种依附于阴谋政治的“符码文学”转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中屡屡出现的江南美景、风物、人情等意象反映了积淀在花间词人心中的“江南情结”。这种情结是花问词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体现,它的产生与“江南”在中国文坛上的传统意义、当时西蜀的社会风气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寄托了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清平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汉代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成为古代学的奇葩,也是语教学的名篇。然而就其主题思想的研究而言,最有代表性的应是朱东润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中对《江南》的解题:“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现在许多人还承袭着这种观点,事实上这里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从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方面审视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体会徐迟的《江南小镇》既是浙江文化资源的受益者,又以超越性的姿态极大地丰富浙江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春》的“课前提示”及“课后问题一”中,确认《春》描写的是江南的景色,对此我有异议,我认为《春》只是突出了春天的特征,而非特指江南的春景。以下是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少年小说与动物小说创作著称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拗不过乡土江南的蛊惑,情不自禁地以《蓝调江南》表达了对自己儿时江南的喜爱。金曾豪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一以贯之的感悟力和灵气,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以“蓝调”为指称的充满情味和况味、宁静而和谐的诗意江南。推开那扇“蓝调江南”的木格子窗,读者便会明白那个金曾豪念想的少时水乡小镇是如何铺就了他柔软而完整的性灵,并被那样一种美好的人性、淳朴的乡情、宁静的意境所打动。  相似文献   

7.
《江南小镇》是当代作家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段旅行记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江南水乡清新淡雅的风光与温婉谦和的民俗。滋味无穷的不仅仅是它的地域色彩,更多的是深藏其中的民族文化。论文从《江南小镇》景与景中的故事切入,并结合现实因素,分析人们对江南小镇的文化归属感问题。  相似文献   

8.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具表现力的拉弦乐器之一,对戏曲音乐的表现具有得天独厚之优势。近百年来,风格鲜明的二胡音乐作品常常运用戏曲元素进行创作,不仅体现了二胡音乐的民族性,也实现了对二胡音乐"声腔化"的探索。二胡曲《江南春色》由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老师和江苏籍作曲家马禧林老师根据苏南地区民歌创作而成,这首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画卷,它的创作吸收了江南丝竹音乐文化,奠定了二胡江南音乐风格作品发展的基础。以《江南春色》中戏曲元素的运用为例,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江南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花家舍作为“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在三部小说中出现且发生变化。论文试图通过探索花家舍的变迁蕴含的时代内涵,以花家舍为中心进一步解读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求真意识”、“求善价值”、“审美理想”方面洞察、解析徐迟晚年的传记,诠释《江南小镇》创作中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感受徐迟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写道:“凡在北国过过的人.总都道周炉煮茗……”  相似文献   

12.
我打开录音机,在轻柔的江南民歌《茉莉花》的乐声中,我微笑着问:“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的名字吗?”学生们纷纷说知道,歌名叫《茉莉花》。我开心地表扬学生们见多识广,“可你们知道吗,这可是一首地地道道的表述早恋情结的“情歌’哩”。此时,教室里开始出现笑声、小声的谈论声,  相似文献   

13.
江南秋韵     
雪枣 《班主任之友》2004,(11):56-56
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散文《故都的秋》,说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达夫先生是性情中人,一生多历坎坷,笔下多抒心底愁情悲绪,自然欣赏北国“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了。其实江南的秋,它的韵、它的味,就正在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之中,在不是春光而又似春光之间。对于江南的秋韵秋味,我是从我上学时窗外的那丛美人蕉开始领略的。这丛美人蕉在春天开始抽芽,夏天绿肥红艳,我常在窗下听雨打…  相似文献   

14.
韩亚林 《语文知识》2005,(12):29-30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闺塾》(节选自《牡丹亭》)、《哀江南》(节选自《桃花扇》)和《柳毅传》(节选),从文学体裁来看,《牡丹亭》和《桃花扇》属于明清传奇,《柳毅传》属于唐代传奇。虽然唐传奇与明清传奇都称传奇,但唐传奇指唐代的文言小说,明清传奇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曲形式,二者在  相似文献   

15.
阳光     
文题为《阳光》,作者心中的“阳光”只定格在江南。文章开篇宕开一笔,先由江南给人的既定印象——“多雨”、“低调”入手;接着与读者一道“带着一颗阳光的心,去寻找充满阳光的江南”;古鉴湖与其上悠悠荡荡的鸟篷船静谧安详、不事喧嚣,却展示着“繁华的江南、发展的江南”,它们是江南文化的载体;结尾点题,江南浓厚文化散发出的多彩的光芒等待着我们静静地去体会。文章有文采,有深度。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历来对他的解读.读者习惯于把眼光停留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上.而对于作者提到的“江南采莲”则较为忽略甚至是不理解。笔者在此则认为,后者正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7.
成龙 《语文知识》2014,(7):21-23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1935年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名篇,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究竟有怎样的特点?郁达夫又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味?在王美娟老师看来,郁达夫“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是在描写景物的背后,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景美的背后是心痛—〈江南的冬景〉抒情实质摭谈》,以下简称《心痛》)^[1]。王老师执此之念的依据是,“语境”与“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心痛》一文花了较多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的民族情怀非但得不到保护,竟反遭诬陷”“郁达夫一腔热忱促成左联,却遭开除”两种“处境”;之后,简要地从文本出发,选择了两处内容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乱世之中的倦怠和无奈。《江南的冬景》一文真实的情感真是如此吗?诚然,“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对于文本解读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拘泥其中,显然又是不恰当的。唯有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依着文本语言,走进文本,方是解读文本的正途。  相似文献   

18.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80年就指出我国语言学界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怎么使唤这种工具。”几十年来,我国修辞学界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在重视修辞的静态研究,即重视“部件和结构”研究的同时,比较忽视人是“怎么使唤这种工具”的动态研究。江南的新作《汉语修辞的当代阐释》是一部立足新时期文学语言,归纳总结修辞规律的著作,它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对当下活的文学语言研究不足的空缺。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比较…  相似文献   

19.
《哀江南》节选自清代传奇剧作《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是转行做樵夫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唱的一套曲子。几乎所有评论《桃花扇》的人都认为,《余韵》是孔尚任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以宣泄"兴亡之感"的神来之笔。而《哀江南》在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乡恋之情是埋藏了《雨江南》的情感内移;体现出与忧出生浊成为《雨江南》宝贵的基调;积极的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指南铸就了《雨江南》刚毅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