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消息,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严格。通俗地讲,就是要求第一时间采访,第一时间发表,才能保证一则新闻第一时间“新鲜出炉”。新闻这个“新”,其实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报道的内容要新,二是要讲究时效与契机,要在导语中突出最新的时间慨念:  相似文献   

2.
刘保全 《新闻界》2003,(3):23-24
新闻报道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效性即时间性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不注意新闻时效,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将会使新闻落后于实际工作,成为“明日黄花”,失去新闻价值。“新闻的发表不光是论日子,而且要论钟点。新闻特有的威力也就在它对现实的反映十分迅速。”这是新闻界一位老前辈的经验之谈,也是对新闻业务领域中带有规律性的科学总结。早年新华社曾要求自己的记者撰著电讯“必须时刻存在一个观点:‘为了最迅速的报道’。”后来在工作中也一再强调必须努力克服新闻报道工作中的迟缓毛病,加强新闻的时效性。讲究时效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  相似文献   

3.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是对新闻报道者的考验,也是对新闻报道者的锻炼,是新闻报道创新的机遇. 1.时效创新 从新闻信息传递手段的日趋现代化来看,记者一定要树立抢先意识,要抢在第一时间,抓住那些"冒热气"的新闻,抓住那些"人有我早"的高价值新闻.  相似文献   

4.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在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中,胡锦涛总书记是首位正面强调新闻宣传时效性的人。时效,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尊重新闻传播的时效,一定程度也就是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媒体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第一时间".目前各媒体对其运用是否恰当?研究发现,当前"第一时间"运用在某些新闻报道中并不能准确表明一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效,反而是个容易被媒体用于掩盖其时效落后的概念.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慎用"第一时间",而代之以具体时间清楚交代发稿和报道的准确时间.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十分讲究时效性。如果时效性太差,也就不是新闻而是历史了。杂谈文章呢?它也是注重时效的。当然,它的时效性不应该像对新闻那样去作要求。如果说三五天前的事实已算不了新鲜的新闻;那么三五个星期之内的事由杂谈文章引述出来作为“由头”,也不算太陈旧。 如果说把新闻报道的时效要求称之为新闻性的话,那么杂谈文章的时效要求可以称之为现实针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也就可以认为具有了时效性。当然也还要求引述以作为论据、特别是作为“由头”的事实,不能是太陈腐的、人所周知的故实。 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里的“合”是“应该”之意。由此可见,“为时”历来都是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8.
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加强新闻语言的规范化,对于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它的用语就必须准确、明白。否则,就会影响到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结合自己在新疆电视台编译“新疆新闻”节目当中发现的用语不当的实例,谈点个人的看法。不合逻辑例如有这样一则报道:新  相似文献   

9.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客观性、概括性、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新闻用语必须准确,杜绝使用诸如表意混乱、过分夸大、陈词滥调、媚上贬下的词语,以免影响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正确理解,造成新闻传播的负效应。本文对新闻用语的六类偏误进行分析,力求促进新闻用语更为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 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书记、市长、领导或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者发稿时……”、“截至记者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者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首先,这类语言形式是模糊语言,表达意义不逼真、不清晰、不精细、不准确。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 模糊语言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禁忌,往往会有损新闻价值。其次,运用这类模糊语言形式,有时还会有损新闻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比如:某市油气库发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目前,许多电视台开办的“第一时间”等新闻类时段节目,其着眼点无一不是打在追求实效上。无一不是努力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新闻信息特别是重要的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新,是新闻永恒的主旨;快,是新闻永远的追求。求新求快是新闻的属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粉碎“四人帮”,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结构实现了由“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以低时效、完成时态的静上件的综合新闻报道为主,向以高时效、进行时态的变动性的动态新闻报道为主的过渡和转移。这一转变,表明我国大陆新闻传媒已经开始进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重视新闻信息量的正常轨道。这一重大变化,是在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切为路线斗争服务”以及“假、大、空”和“新闻文章化、报道总结化”的错误倾向、恶劣文风的过程中,伴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而逐步实现的。我国大陆随…  相似文献   

16.
顾勇华 《今传媒》2008,(2):18-19
党报新闻评论的时效问题,并不是新话题. 如果"断章取义",仅以新中国各级党报的情形为例,新闻评论的时效成为"问题",是在上世纪十年内乱中"大批判"文章泛滥的年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提新闻评论必须重视时效,还有人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说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是"当日",新闻评论是"半个月".现在的情况当然有了很大变化,像浙江<嘉兴日报>的"嘉兴时评"还提出要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要是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是不会这样向读者宣示的.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要求快、新、短、实、活,其中快是最重要的一条。给广播电台写稿,更应该注意时效性。但是,在我们的通讯员中,还不是所有的同志都注意了这个问题。有些通讯员对新闻的本质缺乏认识,对广播特点还不够了解,因此,缺乏强烈的时间观念,不能紧紧抓住新闻报道的时机。我们知道,按照新闻的定义,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为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变动中的事实。在这里,“新近发生”这一条,是构成新闻的前提。不具备这一条就不能成为新闻。新闻的时效与宣传效果是密  相似文献   

19.
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著述都要提到“新闻时效”。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灵魂。在评论某篇新闻作品发稿迅速时,人们也常常来一句“此稿时效性强”或“此稿时效快”,仿佛“快”就是“时效”的代名词。然而笔者竟对“时效”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感到有些模糊。于是学得牛儿吃草,反复咀嚼,以助消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一些报纸上,“近日”、“日前”、“最近”时常出现在事件性或以事件开头的新闻导语中,几乎成了这些导语的常用语,有时同一天的报纸上竟有好几条这样的新闻。 “近日”、“日前”、“最近”为何日?《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得非常清楚,这种模糊用语同新闻要求准确不相吻合。况且,这些词语使用频率高了,读者难免产生疑问:既然是最近几天发生的事,为何不写清楚具体时间?不敢写清楚具体时间,这里边可能打着“埋伏”。由此,让“近日”、“日前”、“最近”让位,请准确时间“升帐”,不仅是新闻特点的要求,也是广大读者的渴盼。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