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93):11-12
小学科学课堂中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不仅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中、实验中等来发现科学现象,学习科学,还是培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探究目标,使得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更具有科学性。小学科学教师要能够组织小学生积极投入科学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还要能够引导小学生遵守课堂学习的纪律,遵守科学探究的规则等。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堂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升华,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中创造自己的生活科学.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从探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处理好指导和自主的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四个方面,探讨在科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策略,希望能更高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打造一个具有生命活力、让学生素质得到发展的科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探究是目前科学教育中普遍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学习以探究为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亲历探究的过程。在科学课中,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课前准备是多个层面的,有材料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一、精心准备材料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  相似文献   

5.
让科学探究走向平实,就是师生以享受科学为核心,让学习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联系起来,从而使科学教学更富人情味;让科学课堂返朴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一句话,就是教师因教而快乐,学生因学而快乐。追寻真实:让科学探究返璞归真有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现象教学"基于教材和校情,模糊和柔化时间、空间、学科三大壁垒的边界,提升探究高度、拓宽探究广度、挖掘思维深度,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提供更为开阔的无边界课堂。这有利于建立科学学科与生活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7.
蔡华 《考试周刊》2007,(47):127
本文从"开放教学目标"、"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政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初中政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将"学习是学生的生活"的旧学习观变为"生活为学生的学习"的新学习观,将"课堂是教学的世界"的旧教学观变为"世界为教学的课堂"的新教学观。  相似文献   

8.
陆韵 《教书育人》2014,(6):32-33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还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有效的科学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在如今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堂的主旋律时,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更是科学研究之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正>在科学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科学课堂形象生动,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培养学生,创设情境,激活思维,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发展兴趣,巧设实验,体现科学实验的"魅力"。巧用"魅力"激励性评价,灵活地打造以"趣"激活的"魅力"课堂。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科学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精心设计出学生喜爱的科学探究活动,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0.
探究学习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探究材料这一重要载体。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理教材内容、基于学生认知以及生活实际,突显探究材料的"针对性""适宜性"和"真实性",从而让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更高效。  相似文献   

11.
马玲玲 《考试周刊》2014,(95):181-182
<正>所谓课外探究学习,是相对正规的课堂探究学习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探究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和"游中学"。课外探究学习能使学生获得蕴含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生活小窍门。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应的课外实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才能。一、有趣的实物展示,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产生  相似文献   

12.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构建真正高效而自主的科学课堂的理论支撑。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以"探究"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堂,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中轻松地打造基本的科学课堂,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意识,变"教"师为"导"师,让学生自动、心动、互动、动口、动手、动脑,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得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但是,科学课程的教学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科学探究。那么,怎样才能把探究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呢?  相似文献   

15.
唐小为  丁邦平 《教育研究》2012,(11):141-145
在美国科学教育新框架中,首位关键词由"科学探究"变为"科学实践",这一变更折射出近20年来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扭转课堂探究模式化倾向的努力。探究模式化的根源,可追溯到"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在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主导地位。框架使用"科学实践"一词,凸显了融合社会、认知、行为三个维度的实践观。其实施要求理论性探究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并要求科学作为社会性活动的特质在课堂上得到充分施展。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已经成为国际基础科学教育的共识,师生的科学探究观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和探究学习以及相应技能和思维的养成.本文分析了科学探究的内涵,师生科学探究观的研究概况,以期对我国探究教学培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探究式教学的操作误区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本位"的训练观、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走进科学课堂广泛听课后我们发现,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8.
<正>"学本式"科学课堂倡导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与时间,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建构科学概念,实现学习目标。在科学课的展学环节,教师们都力图给孩子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和更充足的展示时间,让生生间的互动更充分,学习氛围更浓郁。观念变了,课堂活了,在欣喜课堂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一些课堂中,学生还缺乏必要的展学规范,教师也没有进行适时的组织调  相似文献   

19.
张超怀 《教师》2020,(9):119-120
探究学习是科学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当下课堂,时常看到学生"走过场"式的探究场景,这样的课堂样态导致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无法真正落地,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备受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也就成为空谈。经过实践研究,要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①让学生与问题"对话", ②让学生与活动"对话", ③让学生与伙伴"对话", ④让学生与自己"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提升,帮助学生叩开探究之门,走进科学"真"探究,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奠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微课、趣味游戏等,结合"531成长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转基因技术等概念,巧妙地将生活常识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