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志荣 《甘肃教育》2007,(10X):29-29
2005年全国考试大纲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能力考核从“三能力”(识记、理解、应用)转变为“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2005年、2006、2007年全国和各省自主命题文综卷中都很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一变化,呈现出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转变的思想,充分展示了新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2.
变化之一 深化能力立意 ,淡化知识覆盖今年全国数学高考 (大综合卷 )解答题中出现了两道立体几何题 (第 (1 9)、(2 1 )题 ) ,不少教师与考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 事实上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 ,近几年数学高考提出了“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 ,即突出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3.
在欣喜于上海语文试题锐意出新 ,努力突出对考生能力考核的同时 ,联系多年的阅卷感受 ,不免有些新的思考 ,在此谈出来以求教同仁方家。思考之一 :语文卷是否应完全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识记题是否也应占足一定的比例 ?为了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这两年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即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就如今年上海的语文卷吧 ,知识题仅有填写“稼轩”题和辞格识别题 ,分值占全卷的 2 % ,其余题均体现了能力立意。我们说 ,命题的指导思想突出能力立意是正确的导向 ,但也不能唯能力立意 ,甚至完全否定知识立…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中考命题的突出变化,一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二是由传统的计算、证明向猜想、探究转移,三是降低逻辑思维要求,增加创新发散思维内容。综观2005年各地中考试题出现不少“模拟探究”“信息迁移”“手脑并用”的题目,现分类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进入新课程卷考试,使得高考数学命题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以前的“知识立意命题”发展到“问题立意命题”,再到现在的“能力立意命题”,可以看出新课程卷考试淡化了知识的覆盖率,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命题”已成为高考数学命题的主流思想、鉴于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如何提高整体复习效益,是中学教育的一个大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为此,笔者谈谈2005年高考数学复习的一些想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3年全国普通高考数学试题依据《数学科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在遵循“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融入了新课程新大纲的理念。试题立意更加新颖,选材不拘一格,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学科能力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多视点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的潜能。数学八套试卷顺利实现了新老课程考查的过渡,试题立足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起到了区分考生、积极引导中学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向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方向发展的作用。一、总体评价 (一)考查数学思想,突出能力立意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高考试题改革的重点之一。2003年数学试题紧扣《数学科考试说明》,强调基础和能力并重、知识与能力并举,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突出  相似文献   

7.
熊志权 《物理教师》2005,26(12):9-60
2005年是广东物理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命题突出了以“能力立意”和“现实生活立意”的命题思路,试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作为试卷的第18题,它有多种解法,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众多的求解方法中,该题可归纳如下四种求解的方法:原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革,其命题的立意也在发生变化,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测试中,提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通过灵活、变化、开放的突出能力的试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物态变化”作为“热现象”的重要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郾近年来,有关中考“物态变化”的命题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从单一的物理学科向多学科渗透转变,从考查记忆知识向通过创设物理情景来识别、探知转变等,出现了阅读题、设计题、探究题以及学科综合题,注重学以致用郾一、加强学科整合,促进跨学科知识渗透(一)摇物理与化学结合例1把点燃的蜡烛放入盛有氧气的瓶里,蜡烛在氧气里比在空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燃烧停止后稍稍冷却,瓶内壁就会有水雾出现郾瓶内壁的水雾现象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摇摇)郾(A)汽化摇摇(B)液化摇摇(…  相似文献   

10.
金永生 《教学月刊》2004,(10):30-33
近几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为“理综测试”)试题的命题主要体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二是试题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其中生物试题的命题更是体现了求变、求新的特点,试题新颖、灵活、联系实际。现对2000年至2004年的“理综测试”生物  相似文献   

11.
<正> 从2000年江浙吉三省的“3+X”(文综)”及2001年采用现行教材和现行大纲命题的13省卷3+X(小综合)文科卷看,新高考较传统的高考试卷无论题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3+X”不再重视传统的覆盖率及重点、难点内容。代之以知识点和热点。由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3-25题的分析,从题材、设问、知识三个方面的创新阐释命题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3-25题的分析,从题材、设问、知识三个方面的创新阐释命题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重视,材料新颖、构思巧妙、立意超前、甄别能力强的新实验题将不断涌现。笔者对2005年高考的各套试题中的实验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比较和研究,感觉2005年高考实验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实验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强调实验能力的考查,在以往注重考查实验方法迁移的基础上,能力要求有了很大提高,突出了实验的创新能力。即所谓“源于实验,高于实验”。下面就2005年的高考实验题的考查分…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知识的考查,而是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重视对能力的考查,或者说,考查数学知识和考查数学能力并重,同时突出考查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创新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谢飚 《中学教学参考》2011,(32):111-112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高考命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三维目标”的转变,突出对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工夫,注重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要求学生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试题设计上由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突出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开放性试题。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卷有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能力考核目标。这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它们依次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文科综合能力目标与要求。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前提和基础,要提高文科综合能力,首先要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政治主观性试题由立意、情境和设问三要素构成。立意即命题意图,是指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情境即背景材料,是为实现考查目的而设置的特定环境,通常表现为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设问是指对考生所…  相似文献   

19.
一新的高考改革的重点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综合科目”和“综合能力测试”新概念。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等形式,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测试。“3+X”突出“3+综合”,“3”本身也将突出综合。综合科目的命题思想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命题从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  相似文献   

20.
本套试卷(政治部分)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在认真研究近三年各地高考文科综合的命题特点的基础上,较好地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立意。试卷贯彻了高起点、低落点、突出综合、强调能力、崇尚科学、体现人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