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槟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14(2):33-36,41
胡风的诗学思想是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诗与人生的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其诗学的重心,是其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体现,是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主客体相生相克观点构成其创作论,在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上,他认为着眼点首先是创作主体,但人生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历史,社会,人民,故诗人的创作亦然,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客观或主观公式主义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胡风的诗学主体即诗化人生哲学和创作过程的主体论审美心理学,其美于诗的题材,技巧,接受遗产,形象,语言,风格均是围绕它们展开。 相似文献
2.
启蒙主义是胡风文艺思想的基石,是其全部文艺理论构架的基础。胡风对启蒙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发蒙”,包括通过识字运动、狭义的宣传剧本、墙头诗、街头剧等进行的普及、初步的启蒙教育;二是在初步启蒙教育的基础上用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去照亮、启发大众,帮助他们摆脱几千年封建统治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相似文献
3.
要深化胡风文学批评的研究,应当进一步开阔视野,搞好实证性研究,同时要平心静气精心研读胡风的批评著作;要抓住关键方面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应当努力吸收新的学科理论,将其运用到胡风文学批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4.
陈刚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9(4):5-7
钱谦益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镳一代\".钱谦益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5.
曾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0):112-114
胡风的主题观是统摄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下的,在他的主题观中蕴含了“主题先行”的思想。本文试由胡风主题观思想来源以及其它相关文论的分析来重新诠释“主题先行”这个被误解多时的观念,从创作过程、实践经验两个角度来探索“主题先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胡风主题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7.
8.
9.
胡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认为作为编辑的基本素质是诚实,对读者负责,也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胡风编辑了一大批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认为要善待读者,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在编辑工作中贯彻现实主义的编辑方针,坚持现实主义的理论高度和用稿标准。 相似文献
10.
粱晓霞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30
江淹有较成熟的诗学思想。他的诗学思想涉及到五言诗的创作、品评、特征、功用以及自己崇尚的理想风格,在文学批评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五言诗学上的贡献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王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1):59-64
艾青和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和“七月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他们两人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他们理论上的异同;指出艾青的诗论受到了胡风理论强有力的影响,并在具体的诗歌领域发展、丰富和校正了胡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高文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4):1-7
胡风的小说批评就整体而言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性特色,这说明胡风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其形象思维仍然保持一定的活跃性.这种感性批评属于社会历史学的审美批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13.
余蔷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3):147-153
新旧之争是作为新诗诗学起点的胡适白话诗学最初引发的反响。以白话作诗取代文言作诗,首先遇到的是白话的合法性以及文言的生命力的争论,旧诗渊源深厚的审美成规、惯例又必然导致新旧文体学范式的冲突。这些在胡适诗学接受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早期的文白之争、20年代京沪以胡怀琛为中心、东北以《盛京时报》为中心关于新诗押韵的论争,以及在论争之外的一些积极的回应和反对的声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反对的声浪不再是基于旧诗的立场,而是新诗诗美诉求中对传统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周燕芬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13-18
胡风是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大师,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有着重要的贡献。胡风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话语传达出对现实主义质的规定性的理解与把握,他毕生致力于维护现实主义的真本面目,防止现实主义受外力影响而僵化变质。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主体性现实主义创见,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而并没有越出现实主义疆界,他对现实主义的执守和创造性的突破,既属于特定时代,又具有现代超越品格。 相似文献
15.
赵双花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从《<希望>编后记》看胡风编辑刊物的倾向是:严肃的文学观,继承与发展鲁迅精神以及主观战斗的现实主义。胡风所编《希望》比《七月》更进一步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艺理想和编辑理念,而每期的编后记则鲜明地揭示了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16.
郭占愚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反对中国“惰性文化”,主张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曾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使他未能在文化革命的道路上走到底,这也是胡适本人的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7.
张树俊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1):3-4
我国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胡瑗为了治天下,一生致力于办学、讲学活动,他的明体达用、经义治世的教学思想和苏湖教法,对宋代及其以后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瑗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值得我们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诗论,如《尚书》的"诗言志"、《左传》的赋诗言志、孔子对诗乐的评论、孟子的欣赏批评理论等。他们具有现代接受美学思想的萌芽,对六朝以后的批评鉴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产生了《文心雕龙.知音》的较完整系统的接受诗学。 相似文献
19.
刘扬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37-42
胡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活动家,“七月派”的领头人。他与鲁迅的关系极为密切,并肩战斗,心心相印,是鲁迅的忠实学生和亲密战友。数十年来,他继承“五四”精神和鲁迅精神,为民主自由而奋斗不息,为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不息;在文学上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道路,对鲁迅的文艺思想多有继承和推进。虽然历尽苦难,但却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勇于牺牲,不愧为鲁迅思想,品格和文学艺术的一代传人。 相似文献
20.
於可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84-91
毛泽东诗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他的诗学思想的理论构成及对当代诗学所发生的影响,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他的文化思想,主要是他的民族主义和民间本位主义的文化立场;第二个层面是他的独特的文艺思想;第三个层面是他对诗歌创作、诗歌历史和诗歌理论问题的一系列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