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思潮起伏的文学图景中,"新写实小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对此前各种文学思潮的反拨,它引导当代小说回归故事、回归生活,实现了文学由虚到实的转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一转向固有的姿态又将"新写实小说"导向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章旨在将新写实小说和五四以来(1917—1949)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一番比较,由此展开对新写实小说局限的反思。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高扬,二是浓郁的悲剧意识;而新写实小说却有着与此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丧失,二是悲剧意识的缺乏。显然,相对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呈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双重倒退。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自我反思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文化逻辑与现代文化意识猛烈冲撞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当代小说反讽形式的勃发。当代小说所普遍存在的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与结构性反讽等方式 ,构筑了多重反讽视境 ,从而促成了当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超越性位移  相似文献   

4.
著名女作家方方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她相当多的作品以反映城市底层民众生活为素材,展示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图景、叙事策略的自觉,既使得她与同时期其他新写实作家截然不同,她的作品往往也因此超越了故事层面而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意蕴。对其叙事技巧的探究,既有利于深入揭示其文本内涵,对丰富当代小说理论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学军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现代主义的一部新的力作。作者从心理分析、存在与选择、意识流、荒诞意识、象征与寓言、审丑观念、叙事策略、形式实验、生存困境等九个方面进行切入,以大量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来考察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作实践。这九个方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也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的最集中体现,由此入手就可以展现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丰富而复杂的整体风貌。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论析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 尽管当代新写实小说家的创作重于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本相,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旨在文体实验,但他们中的一些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审美观照的视点,从社会问题转向民俗事象。这是当代小说创作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类小说都不同程度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在新的叙事方式上进行直接的民俗描写,表现民俗生活相。与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7.
反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自我反思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文化逻辑与现代文化意识猛烈冲撞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当代小说反讽形式的勃发。当代小说所普遍存在的言语反讽、情景反讽与结构性反讽等方式,构筑了多重反讽视境。从而促成了当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超越性位移。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是 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股颇为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它以其鲜明的平民意识的表达与张扬 ,对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嬗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直面生活的平民生存关怀 ;民间立场的平民价值取向 ;大众话语体系下的平民意识表达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伦理的文化、人本的文化,同时也是重群体意识的文化.强烈的群体意识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艺以及民众的世俗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尤其是在中国当代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思维取向与艺术面貌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当代小说批评中,带有反思性质的批评文本取得了很大的实绩。这些批评富有理论锐气和学术勇气,为我区文学批评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阐释和理论错位两个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批评中缺乏宏观意识及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注于小说叙事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结构精巧,叙述视角灵活,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积极探索,为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充实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德国学者顾彬对中国作家"为什么要讲故事"的批评,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小说家的路径选择,即从倾心于模仿博尔赫斯和法国新小说,把"讲什么"转换为"怎么讲",以"纯文学"对抗强大的政治话语的压迫,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有关反省,以及用讲故事的方式应对急骤变化的社会现实的自觉努力。分析中国文学"为什么要讲故事"的内在机理,梳理现代性、本土化、乡土情怀、现实感与中国文学基本经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启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中国公安文学的发展十分繁盛,但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甚至存在误解。文章阐释了公安小说命运意识的偶然性、荒诞性和辩证性,得出结论:作为公安文学分支的公安小说不仅仅是讲述探案故事,一味注重理性逻辑推理,也包含了诸多非理性元素。这种非理性情节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其潜在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6.
对台湾日据时期小说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受难感可谓台湾日据时期写作者在以小说建构“历史”中流露的具体情感。使用异族的语言写作,已经有了难以抹去的被殖民印记,而中文小说与日文小说在讲述痛苦的方式和策略,以及内涵上的不同,更构成“如何说”的复杂。对于受难感的理解,则又会因诉求的不同显现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8.
神话作为先民想象的产物,成为后代作家创作的素材,不同时代的作家都在进行着重写。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对奔月神话产生了祛魅型重写神话、解释型重写神话和创造型重写神话三种类型。重写文本不仅富于反讽结构张力,本身也成了被重写的文本。  相似文献   

19.
经济视角,是指主要从经济关系中看取和反映人生、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实的文学视角。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经济视角,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现代小说精神内涵的丰富性,构建对现代小说的综合思考和价值判断。中国现代小说30年经济视角的发展经历了萌生—勃发—转型的嬗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