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已经是独二代。他们是家庭中的“太阳”,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尽一切可能为他们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无限给予,不求回报,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只会享受别人的爱,而不会施爱,不会体验别人的情感情绪,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相似文献   

2.
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郭珣 《幼儿教育》2000,(11):11-11
首先,从主体性的生成机制看,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理所当然地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幼儿的交往活动有同伴交往与非同伴交往两种形式。在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心智发展水平相近,身份、地位平等,气氛更为民主、活跃,更多地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双方在交流中构成平行的横向关系。在非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语言交流较困难,身份有别,地位也并非完全平等,气氛更为严肃、凝重,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年长者的尊重与服从,交往双方建构成了垂直的纵向联系。可见,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其次,从主体性的发展阶段来看,儿童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我主体性、他我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最初,幼儿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尊重感开始萌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的合作,表现出狭隘的“自我主体性”。三岁幼儿开始对同龄伙伴感兴趣,进行同伴交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需要,不将他人当作纯粹客体,而是视为平等主体,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依存与共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开始摆脱自我中心,进入“他我主体”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社交圈逐步扩  相似文献   

4.
《家教指南》2006,(5):32-33
“表达和交往活动”是法国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幼儿园经常开展木偶戏表演、听故事、角色游戏等活动,帮助幼儿习得新概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促使幼儿有能力与教师、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5.
6.
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能力.了解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特点对于幼儿健康和谐的成长及幼儿园同伴交往活动的开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幼儿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未来教育发展的动态,搞好幼儿教育建设,对整体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对幼儿与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有益于准确把握幼儿心理发展动态,对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基于同伴交往,我们就幼儿同伴交往研究的意义,幼儿处理同伴交往关系的方式,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及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应用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9.
一天,放学的时候,刚好与一个接孩子回家的家长同行,只听家长不断地在责怪孩子:“你被他打了怎么不知道还手啊,真没出息……”。  相似文献   

10.
正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人的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的,幼儿阶段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交能力的形成。因此了解和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关注幼儿同伴交往的重中之重,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视。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以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造和谐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区。  相似文献   

11.
智障儿童往往社会性发展困难,而同伴交往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创设宽松、积极的交往环境,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鼓励他们大胆交往,形成亲社会行为、积极的交往态度,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帮助幼儿养成乐于与人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在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游戏中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它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交往、个性与道德品  相似文献   

14.
同伴交往在幼儿成长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幼儿中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自我意识作为幼儿独立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幼儿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研究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成长。本文将从幼儿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进而指出同伴交往对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焦卫燕 《山东教育》2004,(36):55-56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只靠幼儿园是不行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不下课的常任老师。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养不当形成的。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由家长牵着、抱着,每当孩子跑去找小伙伴时,家长便追过去把孩子抱回来说:“快过来,当心人家打你!”还有的家长担心小孩子到人家家里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17.
儿童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这种转变的基本途径之一便是与同伴交往.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中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与幼儿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教师所持有的文化价值观、在价值观指导下的教育行为以及在师幼关系中所拥有的"权威"身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例如人际冲突解决能力的降低、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明显的"好孩子定向"行为。本文对教师在幼儿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加以叙述,并对幼儿社会交往过程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习性学的核心理念中包括:儿童依恋、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智力。本文通过对习性学核心理念的概括以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现状和原因分析,提出习性学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点指导策略:第一,家庭——建立早期安全型依恋关系;第二,幼儿园——提供同伴相互作用的有效指导;第三,社会——营造发展幼儿社会智力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20.
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和减少问题行为,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国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适宜交往的环境与机会、浓厚的交往兴趣以及有效的交往技能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为此,成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交往环境和机会,采用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方法,并在实践中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