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理清内容,把握结构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什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师:我悄悄地问一声,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写人还是写事?生:这篇文章是写人的。师:那没写事吗?生:写了,但那是想通过写事来表现人。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常常离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会审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解题。我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课文标题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读课文,往往不大留意课题。我告诉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神里看出来,一篇文章的内容、主题、体裁等等,也常常可以从题目里看出来。每读一篇课文,先在标题上多琢磨琢磨,可以唤起我们读文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讲读《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将”是武将,课文讲的是古代赵国的廉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比较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与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加了“小萝卜头”几个字,掩书沉思,我们觉得,虽然只增加了几个字,但其中却蕴含着无穷的意味,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概念明确原题目“我的弟弟”,只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没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改动以后的题目,虽然只是加了几个字,但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里“我的弟弟”不是别人,是“小萝卜头”,直接而吸引人。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文的题目具有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题目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一、根据课文题目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上《草原》这一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我故意讲了这么一句错话: “读了《草原》全文后,我想,既然课题是‘草原’,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稍停,一个优等生站起来发言了:“应该先确定中心思想,后确定重点,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重点段。”我佯作争辩:“那好,我先确定中心思想:本文  相似文献   

8.
当我快教完《半夜鸡叫》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看课文的题目应改为‘半夜学鸡叫’好一些,因为课文的第二段是故事发生的原因,是讲高玉宝发现了周扒皮半夜学鸡叫这个秘密。”“半夜学鸡叫?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即把《半夜学鸡叫》与《半夜鸡叫》两个题目并排写在黑板上,并提出3个问题:一、课文的重点是写周扒皮学鸡叫还是写半夜鸡叫,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二、半夜  相似文献   

9.
<正>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0.
王秀芹 《新疆教育》2012,(14):107-107
课文的题目,有的是课文的中心,有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是课文的主要人物……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好课文的题目,就可以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少走不少的弯路,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利用三篇课文来谈一谈我是如何利用课文题目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四个人和一个箱子》课堂实录(部分):老师板书题目《四个人和一只箱子》。读课文三遍后(自由读、同桌读、四人小组读)。师:请同学们画出文中描写这四个人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读几遍,看看这是四个怎样的人。生:这是四个守诺言的人(我们答应过他)。生:这是四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回去)。生:这是四个爱财的人(我能保证你们能得到丰厚的报酬)。生:这是四个团结一致的人。师:有不同意见吗?生:这是有过怀疑同伴,有过分歧,甚至争执、动武,但最终团结一致的四个人。师:何以见得?生: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然而比沉默更糟糕的是,在他们的脑子里,反反复复的出现了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对丛林和死亡的恐惧,甚至对同伴的怀疑。师:请同学们反反复复读一读这一句话,试一试看能否四人为一小组:互相配合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呢。(七八分钟后)生1:抬着这个箱子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丛林。我想家了,真后悔离开他们,咱把它扔了吧。生2:不行,麦克,难道你忘了对格拉夫的承诺。生3:是啊,我们答应了格拉夫要一起把这个箱子搬出去的。  相似文献   

11.
走进题目,迈出第一步师:(板书:窃读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窃读记》这篇课文。别看题目只有三个字,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时,你认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生:我觉得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是从记这个字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世人常用这句来形容眼睛之于人美的非凡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在课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先读题,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3.
<正>一、聚焦题眼,理解“大”之意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生:《开国大典》。师:学习课文从题目开始,题目中的哪个字特别吸引你的目光?说说为什么。生:“大”字特别吸引我,因为它能让我想到盛大隆重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文 ,自观其类似文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 ,我注意教给学生以下几种理解课文的方法 ,强化了自能阅读。1.解题法题 ,为文之目。要使学生理解课文 ,首先得帮助他们理解题目 ,领悟题意与文意的联系。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 ,大多篇目是以人名、地名、物名为题 ,或是以事件、中心命题的。这些题目如何理解 ,它们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如 :《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题 ,一看便知文章…  相似文献   

15.
课题趣联     
活动目标 :1 将学过的10篇课文的题目联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2 训练思维和表达 ,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活动准备 :1 有目的地选择10篇课文的题目。2 复习1~2年级学过的课文题目。活动内容 :一、揭题 ,激发兴趣同学们 ,我们在低年级时 ,学过不少课文。这节活动课 ,老师选了10篇课文的题目 ,我们要把这些没有丝毫关系的课文题目联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试一试?二、出示课文题目1 指读 :《秋天》《狐狸和乌鸦》《日月潭》《精彩的马戏》《丑小鸭》《画鸡蛋》》《美丽的公鸡》《捞月亮》《骄傲的孔雀》《称象》…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阅读的自学能力可从多种途径进行。我从审题教学入手,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怎样读懂不同叙述方法的文章,具体做法是: 一、以物为中心的命题课文,指导学生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读懂课文。省编小语第八册(下同)第一课是《一条军毯》。板书课题后,我告诉学生:课题中的“军毯”是具体的物品,“一条”是限制“军毯”的。以物为中心的命题课文,一般是“由物写事及人”的。于是,我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路子:1.课文哪里出现或交代了文题中涉及的物品的?2.围绕这一物品发生了怎样的事?3.物品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我让学生通过物品的线索理出文章脉络。这样,学生钻得进去,走得出来,分段、归纳中心都不困难,学得较轻松。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一两个班的政治课综合复习中,我采用“知识竞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复习,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步骤是: 一、准备 1.拟定竞答题目。在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100个竞答题目,给学生明确了竞答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其中80个题目属基础题目,学生认真复习课文和课堂笔记,就能  相似文献   

18.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智能 ,首先必须加强他们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它作为发展学生智能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一、从课文题目入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复杂的课文内容作概括、归纳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的特点。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 ,注意从课文题目入手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丰碑》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丰碑”一词问学生 :“你们知道什么是丰碑吗 ?”学生回答之后 ,我又在“丰碑”前面加上“晶莹的”…  相似文献   

19.
讲读教学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吸收语言材料、写作技巧以及思想质料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的做法是: 一、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析,弄清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拟题的能力。 好的课文题目,不仅能凝聚文章大意,而且在结构上能统摄全篇,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以记叙文、论说文居多。记叙文的题目着重于表现形象,多用描绘性语言,有的则直接用记叙的要素即文中涉及到的人、  相似文献   

20.
拨叶见山。有些课文的题目语义含蓄深刻,学生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理解了表层意思就以为懂了。如果教师能出乎意料地拨开障碍学生思维的叶,就能使学生看见体现课文深层含义的泰山。如教师问:“课文题目是《窦娥冤》,那么窦娥冤在哪里呢?”不少学生轻轻一笑:“还不是冤在被杀?”教师:“窦娥有四大冤,她含冤被杀只是其中的一个,大家读课文,看谁能把另外三个也找出来。”教师的点拨出乎学生的意料,去掉障目之叶后,学生思考的视野开阔了。最后概括出四大冤:一冤被父亲当作抵债之物到蔡家当了童养媳;二冤由蔡婆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