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修辞学界,一般认为双关就是利用语言的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其实,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双关语同时关指两重意义(也包括两重以上的意义),而并无表里之分的现象,高万云先生曾在《并重双关》一文中把它命名为“并重双关”。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的内容要前后相关,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一个句子(主要是复句)也是这样,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句子内部前后应该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像行云流水那样通畅自然,中间不能出现梗阻,也不能断流。如果一句话说到一半,把它放在那里,另起一个与前面没有意义上紧密联系的话题,或者一句话说到一半,便嘎然而止,没有下文,那就会导致句子语义不衔接,文意不通畅的毛病。 但在新闻写作中,句子内部语义不衔接的现象却时有所见。限于篇幅,本文难以尽举其例,只能按类型每类各举一例评析如下,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一、句中出现梗阻 这类句子的前后说的是两个没有紧密联系的话题,使整个句子衔接不起来.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种: 1、句子开头提出一个陈述对  相似文献   

3.
刘艳 《新闻爱好者》2007,(10):30-30
双关,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汉语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故意使语句同时兼有甲乙两种语意,或一明一暗,一隐一现,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将两种语意巧妙联系,使之兼而有之,令受众由甲想到乙,由乙再重新认识甲,反复咀嚼,回味无穷。汉语双关修辞的这种特殊效果,为广告制作者提供了优越的创意条件,拓展和延伸了广告的影响力,因此,双关广告大量涌现,精品迭出。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易碎品,意思是说新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庸讳言,报纸上宣传过的一些人物,有的几年过去就成了过眼烟云。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呢?  相似文献   

5.
双关,原是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方法。即借用语音或语义具有双重意义,起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例如,刘禹锡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借言  相似文献   

6.
反语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收到新鲜引人、含意深刻的效果,以贬义褒词、褒义贬词的方式,说反话,字面上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的修辞方式。 它语言新鲜活泼,不一般化,又富有嘲讽幽默情  相似文献   

7.
前些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张把通讯写短,并提出人物通讯最好只写其生平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事例,所举的例证是《史记》中的曹沫传。但有的同志说,《史记》里那样写可以,报纸上那样写不行,只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我仍然坚持人物通讯“只写一例或数例”的主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题讲究美感,使用对偶是造成这种美的因素之一。 “对偶”这个词,“对”表示对称,“偶”是双数的意思。对偶辞格,即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分句或词组连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从结构形式分,有词组对词组的对偶与句子对句子的对偶两种。如: (肩)江泽民访欧期间看望我使馆人员时语重心长地说  相似文献   

9.
双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中常常见到。所谓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字词多义性,以及语音的相同和接近性,有意地使要表达的内容具有双重(多重)意义。这样双关就兼有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有时以显性语境为主,有时则以隐性语境为主。使用双关能起到含蓄、幽默、俏皮、讽刺等生动的艺术效果。另外,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能达到双关的效果,所谓一语双关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0.
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本来用一个词语就能具体准确说明的意思,却在这个词语的上边或下边再毫无必要地加上一个与这个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加以复说,结果或使语义重复,或使语言啰嗦,或使语句歧义,或使语法关系错乱,等等;这种毛病即是词义复叠。例如: ①在陕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陕西省有名的“运输大王”、澄城县农民葛振兴委员,与记者邂逅相遇。(《人民日报》1988.5.31第二版)  相似文献   

11.
歧义,在语言学中是指同一语言片段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思。因为歧义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它本无所谓好坏优劣,主要看我们如何去运用。若能把握歧义的特点.妥贴地用好歧义标题,往往也能很好地增强表达效果。毛泽东同志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标题既有“告别”的意思又含有宣告以司徒雷登为代表的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这一时代“结束”的青用.往回县n田“别了”的歧义构成语义双关的典范用例。再如某报标题:(1)高倍评价佩罗尔队:“他们踢得认真高任等待“高峰”这则新闻是说球员“高峰”在1995赛季中表现不俗,受到球迷…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大陆有几个新闻传媒集团?经国家新闻 出版署正式批准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有15个。此外,1999年9月28日,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为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揭牌;人民日报社等许多党报机构虽没挂集团的牌子,实际上也都在以集团的方式运作。广播电视方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于1999年6月9日成立。其他省市的广电厅局中有的集团化起步更早、程度更高。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则早已是拥有多种媒体的庞大集团。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传媒集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出的《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说,“美国新闻学关于报团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学员也许要问:正面报道哪来的负面影响?什么样的正面报道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什么叫正面报道?至今尚未见确切的、科学的、权威的定义。新闻书籍也未见专题叙述。但是,新闻从业人员,从编辑记者到通讯员,倒是把它当作专业术语,常常挂在嘴上,一说,彼此便沟通认识心领神会。通常说的正面报道,其实是报道的角度问题,即从正面报道客观事物(有时简化为报道“好人好事”);引申开来,包含有宣扬新事物,展示光明面,歌颂正义,褒奖先进等等意思。正面报道既然是个报道的角度问题,那么,…  相似文献   

14.
“编辑”这个词,按古代的解释,“编”指古时用以穿联竹筒的皮条或绳子,“辑”与“集”同。“编辑”联用就是收集整理的意思。如果按这个解释,那末我国做编辑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文学史上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相传是由孔子编选而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也系由孔子删定。这些说法虽然  相似文献   

15.
由一个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一个方面)转到相反或相对立的另一个意思(或另一事物,或事物的另一方面),即是转折;转折的前后两项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如:“尽管天气很冷,可是他却觉着很热。”前项说“冷”,后项说“热”,二者意义相反,由前者到后者即是转折,前后两项的关系就是转折关系。再如:“阿多虽然接连三日三夜没有睡,却还不见怎么倦。”(矛盾《春蚕》)后项所说的“不见怎么倦”,其相应的对立项应是疲倦,可是这个意思前项并没有明说,而是隐含在“三日三夜没有睡”这个事实中;换句话说,与“不见怎么倦”相对立的疲倦这个意思是从“三日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仅就古代编辑史的一些片断,谈谈对我们现代编辑工作的启示。第一个编辑及其编辑理论编辑,做为一种职称来说,是近代才有的。它概指以他人著作做为自己的工作对象的一部分专职人员。但做为一种职业来说,则古已有之。可否这样说,自从有书开始,就有编辑。不过,古代多是著作家兼编辑家,或编辑家兼著作家,编著往往不能截然  相似文献   

17.
“尾生抱柱”这个典故说的是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一座桥下见面 ,约会时间到了 ,女子却没有赴约 ,这时洪水到来 ,尾生在约会地坚持不离开 ,双手抱着桥柱被淹而死。尾生用他的死向世人宣告 :“信约重于生命”。现实生活中 ,一些单位和个人却缺乏“尾生抱柱”这样的诚信精神。例如 ,有的单位在行风建设中向社会公开了承诺 ,但落实不够 ,存在说得多 ,做得少的现象 ,有的商户 ,片面追逐利益 ,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批发到社会上 ,给市场信用带来很大损害。这些虽属个别现象 ,但影响极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实践告诉我们 ,利用信用档案 ,对提高诚信…  相似文献   

18.
报纸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厚珍 《新闻知识》2005,(10):61-63
新闻话语有没有修辞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修辞只是夸张、比喻之类的方法,与想象相联系,多用在学作品当中,而新闻讲究真实性,与之不太相关。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新闻写作方面的作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谈新闻写作的修辞,只有“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手法”。其实,话语的修辞涉及的是我们如何表达的问题,新闻同样也要考虑如何表达即修辞的问题。“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这里发表的有关吴三桂的题稿、诏谕,有的虽见于《平定三逆方略》或《清圣祖实录》,总的意思基本一致,但个别字句有所不同。它可以校准《方略》和《实录》之不确。也有的内容不见诸记载,如善后诏谕的四十多条具体措施,是清政府在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对当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若干具体措施,现予发表,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