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及法律内涵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伦和波兰戴斯提出的,1890年,他们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主张一种新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①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娱乐新闻媒体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事务和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一、隐私、隐私权 隐私权或者说公民的私生活秘密权,作为一种国际人权,已经得到<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主要国际人权文件以及一些重要的区域性人权公约的确认与保护.隐私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和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今年第1期刊登了由京沪两地媒体与法律界人士共同起草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人类生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斗争的过程,正如法国学者耶林在他的<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说"法的生命是斗争","不管是国民的权利还是个人的权利,大凡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都准备着去主张权利".[1]因此,每一个新权利的出现都是一次斗争的结果,是人类对于自身完善所追求的产物,隐私权就是其中的一项.作为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的一部分,隐私可以说是人类从出生之时起就拥有的东西,比如对身体的包裹,比如对家事的保密.  相似文献   

5.
<正>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创新更迭的今天,几乎所有的部门单位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档案工作也位列其中。在各行各业忙于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些法律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其中就有涉及个人隐私权的问题。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1]。在档案信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随后,国内相继有6省出台了具体的地方实施办法.国家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仅限于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等.湖北即将实施的<办法>中,将时下流行的网上聊天、手机短信也纳入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  相似文献   

7.
一、档案利用权利的内涵及其限度要求 学术界有专家认为,1987年颁布的<档案法>对我国有关主体的档案利用权利进行了法律确认,档案利用权利已经是一项法定权利.但是,从<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中不仅看不到有关档案利用权利的明确表述,而且从相关规定中也无法自然推导出档案利用权利就是一种法律权利.  相似文献   

8.
在档案信息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信息资料,隐私权权利人对这些信息享有保密、知悉、支配、公开、修改和救济的权利,但这些具体权利并没有在档案法律法规中得以直接明确的规定,严重影响了实务操作。在对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基于公共利益对其进行必要限制,以实现档案利用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协同。立法上,应采取直接规定的方式明确界定隐私权,并需对档案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和限制进行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9.
从数据库保护的条件和范围、保护的客体、权利的内容、权利的限制与例外和保护的期限五个方面对<欧盟指令>、日本<著作权法>和我国的<著作权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为我国的数据库权益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表达自由是"联合国为之献身的所有自由的试金石".目前世界上有关表达自由的全球性文件主要是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两个任择议定书.它和<世界人权宣言>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区域性人权公约主要有1950年<欧洲保护人权及基本自由公约>(即<欧洲人权公约>)、1969年<美洲人权公约>和1981年<非洲人权与民族权宪章>.此外还有早于<世界人权宣言>7个月的<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1]因两个任择议定书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不直接涉及表达自由,本文所谓的人权文件不包括它们.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不文明行为新闻报道的讨论中,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支持具有绝对化倾向,而关于普通公民而不是公共人物的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度让渡则很少讨论.其中,近期以马赛克为主的技术处理成为深扰新闻媒体平衡公共权利与公民隐私权的集中表征之一.本文运用新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武汉地铁"泼面女"等新闻事件,对新闻媒体关于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报道对当事公民的肖像权和隐私权触及进行了论述,在坚持媒体新闻信息传播公民隐私权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又主张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适度性.不过,新闻信息传播中普通公民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当让渡也有禁区,即特殊群体例外原则和有助于有错方不给社会增加负能量原则.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本解读的方法,对现有信息法律文本进行解读,系统总结和反思了我国信息立法的基本价值导向,希望有助于明确今后信息法治建设的思路.研究发现,<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等法律文本体现了以信息权利保护为中心的立法价值导向;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密法>、<档案法>、<图书馆法(草案)>等则体现了以信息义务规定为中心的立法价值导向.笔者认为,我国应确立以信息权利保护为价值导向的信息立法体系.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13.
一、隐私法的形成及沿革 人们通常对隐私权的解释是:不被干涉的权利。法律大辞典“隐私权”的条目下写着:“不被干涉的权利。免于被不正当地公开的权利……个人(或组织)如果愿意,可使他本人和他的财产不受公众监视的权利。” 美国宪法中没有提到隐私权的概念。这并不奇怪,在制订宪法的时代,美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了10%多一点。当时最大的城市——费城,也仅仅只有四万居民。这样的生存环境使得人们尚未对隐私权受到侵害的问题产生忧虑。  相似文献   

14.
近日,宜昌市出台<宜昌市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立法依据,适用范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责,民营企业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作了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15.
1890年美国私法学者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隐私权》一文,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即"不被了解的权利",从此之后,隐私权逐渐被世界各个国家的法学界所接受。在我国,一些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对隐私权加以保护,如最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近代以来关于自由的观念所形成的两种基本的学说——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探讨了大众媒介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权利张力关系。个人隐私权通过对个人自由权利的彰显起到抑制大众媒介权被滥用的作用,大众媒介权在尊重个人自由权利的同时,关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与维护,有助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1):194-195
面对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冲突,本文提出既要考虑国情因素,又需结合权利性质,改变新闻自由优先于隐私权的一贯思维,约束隐性采访造成的侵权行为,从而修正两种权利在实际状况中的不平等地位。当然,在法律上给予隐私权更多保护并不意味着对新闻自由的压制,在许多情况下,解决两者的矛盾,还需在个案中进行具体的利益权衡。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权利的界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文的"图书馆权利"一词源自对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法案>英文"Libmry Bill of Rights"的翻译,目前中国大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权利"的定义主要有民众权利论、图书馆员权利论、公民与图书馆权利论三种观点.文章根据对<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内容、美国图书馆协会智识自由办公室的使命、美国图书馆协会有关智识自由的定义等方面的分析,将图书馆权利界定为:图书馆权利是指民众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19.
2005-2006年,图书馆界积极参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的制定工作.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了<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2005.8.20),旗帜鲜明地代表公众利益阐述了保护权利与促进知识和信息传播并重的立场,引发了<条例>制定过程中著名的"四六条"之争.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