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马祖毅在他的著作《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将历史事实和翻译活动结合起来,系统的回顾了中国自夏商开始直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翻译活动,对帮助翻译初学者了解中国翻译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佩芸 《现代英语》2023,(21):112-115
回顾中国翻译史,合作翻译一直占据着翻译历史中的重要位置。在不同时期,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译者个人修养的差异,合作翻译的策略也表现出多样化,独具其时代特色。展望充满希望的新时代的翻译盛事,合作翻译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仍然应在翻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旨在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合作翻译模式以及不同时期的合作翻译模式的特点,以进一步加深对翻译事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功能学派及其目的论,并对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进行回顾,指出尽管每次翻译高潮中翻译标准纷繁复杂,但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每次翻译高潮中都存在着主流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5.
周湘婷 《考试周刊》2013,(88):29-2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本文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直译和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时期众多翻译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争论,进而指出把直译和意译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近代译家的共识,也是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到建国以后的现代翻译,我国翻译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涌入中国。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对我国传统译论应当继承和更新;对于西方译论,要借鉴吸收,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谈起,回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的翻译理论,阐述了对翻译的理解、翻译的标准和对译者的要求,并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误译做了深入浅出的评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顾近现代一百余年来的中国翻译美学研究成果,以传统译论为切入点,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揭示了翻译美学研究的现象和本质,对从事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对后世翻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后世翻译的翻译理论、方法、形式,甚至是汉语言的词汇和文法,而且促成了中国文学新体——白话文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在简要回顾中外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之上,就当前译界争论较多的本科翻译教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提出以下观点,教师应在翻译的教与学过程中找寻出路和方法,应有宏观思想作统领,要加强学科理论的教授和学习;还应从翻译学的主体——学生中培养学科意识,强化抽象思维,进一步打牢译学学科建设的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的翻译批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提出翻译批评实践倘若离开历史语境就可能出现谬误的观点,把历史语境视为翻译批评的具体参数,从历史语境化的角度审视翻译批评及其标准,并认定将翻译批评事件或对象历史语境化为翻译批评的重要途径,是翻译批评实证性的重要参数,有助于翻译批评实现公允、客观与准确。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方法上,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与"意译"之争。直到今日,理论界还各执一词。本文简要回顾了贯穿翻译史的直译意译之争,探讨了直译意译之争的根源,并力图超越直译意译之争,转向动态对等论。  相似文献   

16.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翻译思想,它们折射出现代翻译理论的光芒.文章试图从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译论中主客体理论反思、探讨传统译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经历了从朴素的翻译主体意识的形成到译者地位的突兀,译者从忠实地服从作者到站在读者的立场实施翻译,它为近代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龙璐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01-102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文”“质”之争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理论随着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一直在争论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理论进行适度分析评价,从而勾勒出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