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八年抗战的历史上,美国对华政策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中国全国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日、美开战前夕,为第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中立政策。1941年12月7日日、美战争爆发至日本投降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援助和支持中国国民党政府,以使中国大陆战场成为美国太平洋对日作战的一翼;一方面争取实现战后控制中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史迪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派来中国的。他的明智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他的苦恼则在于只要他提出的措施稍稍触及国民党的痼疾,就会即刻遭到蒋介石的报复,最后终于奉召愤愤回国。  相似文献   

2.
正中原大地的漯河,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举办地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应该留有厚重的一笔。何为中国战区?它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阵营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1941年12月7日,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宣战。9日,中国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美、英成为共同对日作战的盟友。194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征得英、荷政府同意后,向蒋介石正式提议建立中国战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以侵占中国东北为目标的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犯,南京国民政府在奉行不抵抗政策,要求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的同时,认为“对日作战,唯有以运用外交为重心,使倭寇受精神上之打击为第一要义”,因而把解决中日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外交斡旋上。为此,国民政府对美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希望美国能出面主持公道,干涉和制裁日本,同时给予中国援助。但是这一系列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本拟就事变后国民政府对美外交过程及失败原因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贞虎 《湖北档案》2008,(7):44-46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正在抗战的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盟国。为了便于协调盟军对日作战,双方商定设立中美联合参谋本部于重庆。1944年10月31日,美国魏德迈中将接替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当时中国远征军所用轻武器如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追击炮等相当大一部分系由中国兵工厂生产供应,  相似文献   

5.
1941年,入侵中国达10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为了实施其南进政策,达到迅速占领全中国的目的,于12月8日,偷袭美国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并连续攻下了英、美、荷在南太平洋、印度洋所属的关岛、威克岛、香港、菲律宾、马尼拉、东印度群岛、泰国等地,同时派精锐从泰国边境偷袭,分两路侵入缅甸。  相似文献   

6.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给日本。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向中外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报业竞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今传媒》2005,(9):40-41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定重庆为战时“陪都”。重庆的人口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前有三十万多人,本地人占百分之九十五。据《重庆通史》载,成为“陪都”后,1938年重庆人口为53万,1941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史学》1999,(1):22-23
1938年,胡适接替王正廷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要使命即为利用其个人影响,为中国对日抗战争取美国的支持与援助.胡适协助国民政府特使、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于1939年获得了美国第一次战时对华援助--二千五百万美元桐油借款,随即又努力为中国争取第二笔贷款而奔走.  相似文献   

9.
1932年中日上海停战会议纪要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与史学》2000,(5):3-13
1932年 1月 2 8日 ,日军在上海挑起了侵略战争 ,史称“一二八淞沪战役”。日军的侵略行动在中国军民的有力反击下遭受严重挫折 ,不得不转而求诸外交解决。 1932年 3月 2 4日 ,中日双方在上海英国总领事馆开始举行正式谈判 ,出席者中国代表郭泰祺、戴戟 ,日本代表重光葵、植田谦吉 ,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法国驻华公使韦礼德、意大利驻华代办齐亚诺则以协助谈判的友邦代表资格列席会议。会议就停战区域、中日双方驻兵及毗连地区之划分等问题进行了紧张激烈的谈判。虽然谈判结果是以中方的妥协退让而告结束 ,但在谈判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0.
郝银侠 《兰台世界》2007,(10X):47-4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1941年起被迫实行田赋征实政策,陕西,作为一个后方大省,在该政策的出台、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本文将从此入手,对陕西在抗战时期之田赋征实政策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5,(6):120-12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这对在此之前正热衷于“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它使美国人又—次切身领教了什么叫玩火自焚。  相似文献   

12.
仇华飞 《历史档案》2002,(1):121-126
1928年5月,北京政府解体后,美国对南京政府态度发生变化,美国准备承认这个政权。但 承认南京政府是同修订条约紧密相连的①。因为南京政府首先照会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J.V.A.MacMurray)称, 中国准备开始与各国进行谈判,以修改不平等条约,首先是解决关税自主问题,并以此作为 中外建交的条件。对此,美国国务卿凯洛格(Frank B.Kellogg)根据总统旨意授权马克谟为 美国政府全权代表,同中国进行修订关税条约谈判。同年7月25日,马克谟与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北京进行为时一天的谈判…  相似文献   

13.
雷辉志 《湖北档案》2014,(11):37-38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做为饱受日本侵略、对日抗战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面临一场对日媾和的谈判。然而,1950年10月2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却撇开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单方面在纽约联合国旧址与台湾当局"驻美大使"顾维钧会谈,表示台湾当局才是参加对日媾和的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为此改变了媾和程序。该会谈遭到前苏联及英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荷兰等国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4.
张振利 《云南档案》2012,(11):15-17
<正>1945年12月11日"一二·一"运动爆发后,国民政府高层、云南地方军政界、联大当局,还有共产党高层、南方局、云南工委,甚至美、英等国际势力都卷入其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告慰死者、抚恤伤者、安抚生者,恢复联大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一系列善后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梅贻琦作为联大三常委之一,善后问题理所当然地落在他头上。他是如何开展善后工作的呢?在《梅贻琦日记》(1941—1946)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5.
徐海涛 《北京档案》2022,(10):48-49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启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转移到南京。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来到南京,进驻梅园新村,开启国共南京谈判。由于国民政府不准许《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发行,为了将延安新华社的消息及国共南京谈判的最新进展等传递给广大民众,新华社南京分社开始编印发行《新华社通讯稿》(以下简称《通讯稿》)。1946年国共南京谈判期间,《通讯稿》是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发行的唯一新闻刊物。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华北境内滞留着大量日俘日侨。鉴于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国民政府规定,北平、天津、冀、晋、察、绥等华北地区的日俘日侨在各地集中后,来到天津,经塘沽港集中遣返。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8月,在美国和日本的协助下,中国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诞生十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开在这里渡过了他的少年时期。1923年起,先后在西港中学、堪萨斯初级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读书。1928年乘船到上海。 1928——1941年,斯诺在中国居留了13年,时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他同中国革命力量建立了联系,热情地把中国革命斗争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给美国和各国人民。1941——1972年,他回到美国,后旅居瑞士,在此期间,又先后多次访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读卖新闻》22日报道,日美两国在围绕1972年美国向日本返还冲绳的谈判过程中达成的日本默许美国向冲绳运进核武器的密约原件已经被找到。  相似文献   

19.
王龙胜 《档案与社会》2009,(3):F0003-F0003
1933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一行巡视内蒙,解决自治问题。11月10日抵达百灵庙。从12日开始,与参加百灵庙第二次自治会议的蒙古王公进行谈判。由于双方意见相差甚远,谈判陷于僵局。在谈判破裂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妥协协议。19日,黄绍竑、赵丕廉一行返回归绥。绥远省政府在归绥举行蒙汉联欢会,并举行阅兵式以示欢迎和庆祝,各盟旗王公、黄绍竑、赵丕廉、傅作义等均参加。  相似文献   

20.
邓绍根 《新闻记者》2006,(11):85-86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国际新闻界大奖,世人皆知,中国新闻界更是引以为傲。但笔者近来读书发现关于《大公报》获奖的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这使人心生疑虑:1941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究竟授予《大公报》何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