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写作时限跨两千余年,以真实可靠的文本呈现了上古三代中华写作文化的真相。中国型写作文化也正是奠基于《诗经》时代。从写作活动的起源、社会环境、动机、功能、主题、语言媒介、传播与接受等环节对《诗经》文本系统地加以考察,是中国写作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诗经》写作时限跨两千余年,以真实可靠的文本呈现了上古三代中华写作文化的真相。中国型写作文化也正是奠基于《诗经》时代。从写作活动的起源、社会环境、动机、功能、主题、语言媒介、传播与接受等环节对《诗经》文本系统地加以考察,是中国写作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歌词集。在乐谱无传的情况下,通过对《诗经》文本的节奏句式、韵部转换和章节划分三个方面的考察,在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基础上,作了更全面细致的分析,认为同调反复的分节歌形式是《诗经》时代的基本曲式,而后代民歌与艺术歌曲的一些常见曲式,在《诗经》时代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4.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历时性的艺术体式之一,这种传统观念,使人们长期忽视对诗的共时性理解。就《楚辞》、《诗经》的研究而言,运用共时性理解可以解开其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的诸多谜一样的问题,如《离骚》“求女”、《九歌》“事神”、《诗经·桑中》“思孟姜、孟弋、孟庸三人”的真实内涵,《离骚》一诗的多元隐喻模式、其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诗经》的语言形式特征,以及历史“语境”中共时性要素对解读《诗》、《骚》的意义等。共时性理解法与目前流行的那种逸出文本,并最终导致文本整体性消解的所谓文化分析法不同,它主要是文本分析法,重视文本中各相关要素的互相规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意象作为《诗经》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本和《诗经》时代的文化观念。《诗经》中动物意象的营造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首先表现为意象择取的生活化,其次表现一种动态美的体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引《诗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形式包括词语、意象的引用,句子和语意的化用等方法。《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运用明引和暗引两种独特的方式;抓住《诗经》四言到五言发展的契机;所引用的内容大都充满伤感色调。《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作用在于所引符号的嵌入,不仅暗示出诗中未申明的意义,扩大了文本结构的张力,而且揭示出《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五言诗体和感伤主义风格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国风”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时至今日,我们仿佛还能从中闻到田野的清香,听到春风拂动树叶的声音,看到蓝天绿水间一派悠闲的农作场面。《(诗经)三首》以《氓》《无衣》和《静女》三篇题材各异的作品为例,旨在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面貌和主要艺术特色。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更多关注它们的艺术共性,相对忽视了文本的个性特点,本文仅以其中的两篇为例尝试进行符合文本个性的教学设想,力求从另一个侧面更全面细致地展现《诗经》“国风”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归”字在《诗经》中,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描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三个片段:结婚、回娘家、被弃。本文试图从“归”字在《诗经》中的不同含义入手,结合《诗经》文本和其他一些先秦典籍,探讨其时女性的一些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以衬音助词加实义单音节词的方式构成衬字双音结构,该结构又与相对应的叠音状貌词存在密切联系。结合《诗经》文本实例和数据统计,从表意、句法、音律等方面,对《诗经》状貌词中衬字双音结构与叠音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经》文本研究之状况颇具时代特色,大致表现为:其一、《诗经》学著作大多亡佚,存世者甚少。其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诗经》主旨、音义、典章与词汇的阐释,这与唐代科举需用《诗经》著作有密切关系。其三、《诗经》学著作中,既有对《毛诗传笺》内容的承传,又有对其解说的否定,另创新说,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与时代特色。其四、《诗经》研究者中,不少人本身既是学者,又是教师,薪火相传,自然形成优良的诗学传统。其五、以孔颖达为首主撰的《毛诗正义》,具有里程碑式的《诗经》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翻译就是诠释,《诗经》翻译的诠释性尤其突出。本研究以《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韦利、庞德和杨宪益三人的译作,表明不同译者因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译法和风格各异的译本,并进一步说明庞德译本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3.
闫雪芹 《现代英语》2023,(21):84-87
文章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对《诗经》理雅各、高本汉、许渊冲与汪榕培和任秀桦四个译本中“上帝”一词的英译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首先,“上帝”一词在《诗经》中含义丰富;其次,作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程度决定了翻译的难度,并非决定翻译的质量;最后,在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融合程度相似的情况下,文本的最终呈现取决于译者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将《诗经》文本与音乐曲式联系在一起,进而研究《诗经》及其时代的音乐,是研究上古音乐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本文在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对《诗经.国风》中的章句结构形式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归纳出《国风》中存在的3种乐句形式和22种乐章形式,并试图寻找其间发展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刘静 《辅导员》2012,(Z2):54-55
以四言为主、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的《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然成了中学语文教材青睐的选材对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便选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和《秦风·蒹葭》,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则选了《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总共五首,有两首在初中,三首在高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材对学生所学习课文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同类文本的不同侧重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好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辨骚》十处引述《诗经》,可分为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其中以《风》《雅》等别称代述《诗经》六处,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四处,涉及《邶风·柏舟》《大雅·罴民》《大雅·抑》《大雅·域朴》四个篇目。这一方面说明刘勰对《诗经》的熟稔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双向互动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7.
将《诗经》文本与音乐曲式联系在一起,进而研究《诗经》及其时代的音乐,是研究上古音乐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本文在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对《诗经.国风》中的章句结构形式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归纳出《国风》中存在的3种乐句形式和22种乐章形式,并试图寻找其间发展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诗经·大雅》中五首周史诗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的文本细读,互照互识《诗经》周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崇高"风格的同异,以此为中西诗学体系的基本诠释原则分别是"言志"与"模仿"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的追求,突出强调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可以明显地看出,以政教范式解《诗》的诗经汉学,以理学范式解《诗》的诗经宋学和以考证范式解《诗》的诗经清学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体现着文本作者视域和理解者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和“三线”建设决策、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思想 ,到江泽民同志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