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营造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是关键的一步。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更新现代学校教育环境既有其必要性,又是一种趋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营造现代学校教育活动环境、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更新现代学校教育环境是对教师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变革的主流之一,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绿色学校"建设,可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口、资源、发展、环境的辩证关系,广泛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识别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达到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是改变人类传统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和理论起点。环境教育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时刻以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为核心、以后代对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己任。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庞敏 《教育导刊》2003,(4):59-60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环境科学教育为载体,开展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是以通过创建“绿色学校”为标志,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探索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自从1996年发布以来,全国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可谓高潮迭起,呈现出“绿色教育”蓬勃的生机。一、社会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教育承担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时代,人类与…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信息发展迅速的21世纪,人与自然的冲突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是摆在21世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社会、环境、人类三者拉到统一和谐的发展线上,是遍布于全球的问题,环境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点。从高中地理教材展开讨论,它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着眼点,对环境教育的知识主要是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学科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教育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环保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受资金,设备,课时及师资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能够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的学校很少,许多学校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各学科依靠自身学科的优势在环境教育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规模、多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地理学科对环境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其环境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合理运用地理教学的优势、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也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懂得如何利用和保护资源,如何保护人类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思想中的定位 从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看,环境教育是本世纪60年代末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中才初见端倪的教育新趋势.国际性的环境教育始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正式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9.
一 这里所谓的环境,是指显课程之外的属于潜课程范畴的学校环境。这种教育环境就其宏观角度而言,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学校物质环境,二是学校社会环境,三是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物质环境,是师生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既是学校环境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学校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所必需的物质载体。它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校园环境,主要指校容校貌;二是设施环境,主要指行政装备和教学设施;三是方式环境,主要指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   学校社会环境,是指建构在学校物质环境基础之上的由师生员工互动所构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说过:“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环境。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用学生创造的周边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们按照“软硬结合、和谐宽松”的要求,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净化、美化、绿化———硬环境的建设走进华南师大附中的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富有…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育环境是构建良好校园、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高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和各个家庭的大力支持。从教师教育环境、学生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三个层面梳理高校教育环境,最终重新规范高校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翔 《教育探索》2008,(8):121-1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环境建设:要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要帮助家长树立创造健康家庭教育环境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要通过教育、疏导,减弱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3.
绿色的地球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载体,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环保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堂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联系语文教学的具体实际,可以寓环境教育于课文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崔晓玲 《考试周刊》2014,(39):164-165
环境教育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学校环境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中阶段环境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个时期,关于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成为全社会都在议论的话题,热度空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环境、物质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青少年的教育面临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新课题。一、教育合力的理论思考1、中学生的环境结构分析中学生的活动空间有三个,即学校、社会和家庭。因此说学校、社会和家庭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和成长的客观环境。学校是影响学生的重要环境。学生由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直至高中毕业,要在中学里生活六个学年,进来时满脸稚气,毕业时已风华正茂,这是人生中蓬勃发展的第二个高…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课题,环境教育是实践这一课题的重要手段.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曾对江苏省几个城市的教师和本校的学生进行了该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校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的交流,对于现阶段我国中学环境教育形成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传红 《教育探索》2004,(7):115-11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这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明确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才能寻找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将成为生产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创造怎样的教育环境来增减创新人才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对创新教育的主要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全民环境教育是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目前全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公众教育普及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理念。2003年11月2日中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已把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新课程体系,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从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要求的角度考虑,对基础教育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育环境是构建良好校园、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高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和各个家庭的大力支持。本文尝试着从教师教育环境,学生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三个层面为高校教育环境建基,最终重新规序高校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