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迪威事件”是蒋介石消极抗战的产物。本文根据《史迪威日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史迪威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可从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战役、史迪威与陈纳德关于军事战略的分歧、以及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不同态度,看出蒋介石的消极抗战与史迪威的对日作战军事行动处处相抵牾。由于史蒋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史迪威事件”。劳而无功的史迪威不仅成了蒋介石消极抗战路线的牺牲品,而且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2.
1981年以来史迪威与史迪威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颇具影响的大事。1981年以来,我国学对史迪威事件的研究主要从史迪威与史迪威使华、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及其根源、史迪威事件的结局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一再要求下,下令召回美军驻华军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史称“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日战争中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探讨剖析这一事件原因,是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史学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是二人关系僵化的关键。史迪威赞成国共合作,蒋介石把反共作为第一的根本国策,二者逐渐发生矛盾。持这种观点的有:胡秀勤、陈莉《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学文,谢鹏《试析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牛军《从赫尔利  相似文献   

4.
首先,斯诺系统真实的介绍,给罗斯福总统留下了关于中共的最初印象,为在共同对日作战中密切与中共的联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史迪威有关中国抗战真实而可靠的情报,震撼了罗斯福总统,直接促成了美国政府的扶蒋联共政策。他代表和执行了这一政策。第一,全面揭露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腐败无能,剖析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面目,建议美国应摒弃“蒋介石就是中国”的观点。第二,建议美国对中共领导的军队于以承认,并给予军事援助,进行政治军事上的合作。第三,促成了美国政府同中共的正式官方接触。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美在总体战略上存在着的分歧是导致史迪威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史迪威与蒋介石在军事指挥权和租借物资控制权上的争夺则是史迪威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史蒋之争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史迪威是抗战期间美国派驻中国军阶最高的一位将军,然而,中国当局并不欢迎这位美国四星将军。蒋介石在1942年、1943年、1944年连续三次强烈要求美方召回史迪威。第一次驱史,基本上是被美方强硬态度所遏制,以蒋败史胜而告终。第二次驱史。以宣传舆论为主,最后因蒋政权内部纷争,结果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第三次驱史,以蒋胜史去而告结束。现将蒋介石三驱史迪威的概况及其原因略述如下。第一次驱史的直接原因是史迪威要求改革国民党军队,为蒋介石所不容,遂至产生史迪威在华的去留问题。1942年3月史迪威来  相似文献   

7.
史迪威与陈纳德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援华抗日的两位重要将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史迪威和陈纳德都为援华抗日而来,但史、陈之间却存在着难以调合的矛盾,此矛盾促使史、蒋矛盾激化,使战时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8.
1944年10月19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双方将美蒋矛盾处理为史蒋矛盾的结果。史迪威将军被美国政府抛弃,成为牺牲品的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强硬和坚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耙自己战后在远东的利益同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指导下的对华政策充满着矛盾,与蒋介石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华。文章试图以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为背景,对其加以分析,从而探讨史迪威事件对于美蒋矛盾以及双方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在撰写《史迪威与中国抗战))(载《历史教学》1985年第10期)一文时,查阅过一些外文资料。其中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史迪威以美国驻中、缅、印军司令部的名义致蒋介石的备忘录,表明他在中国抗战的权限和立场,另一份是解放战争初期史迪威致友人的信(见本期12页),表明他对马歇尔来华调停的怀疑。现摘译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解除史迪威职务,将其召回国。史迪威事件在中美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端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与国民政府蒋介石之间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又有统一合作的一面。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不仅为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献计献策─—团结抗日,共同御侮;而且反对“华北自治”,劝止调停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一切无疑对稳定局势、增进民族团结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史迪威与赫尔利的更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总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有人却认为史迪威“亲共”,赫尔利“反共”,罗斯福不幸以赫尔利取代史迪威,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使美国政府作了“错误的选择”,未能抛弃蒋介石,实行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等  相似文献   

14.
"史迪威事件"是二战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从最初扶蒋联共、积极抗日到绥蒋反共、消极防御的转变。这种僵化的绥蒋反共对华政策导致了冷战在中国发生,并最终导致台湾问题成为国共内战遗留的历史问题,对当代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史迪威事件"对错综复杂的当代中美关系发展有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之请将史迪威召回.这一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立场分歧的反映,又是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产物,对战后中国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36年春,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在华北地区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本文试就少奇同志怎样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问题,作一简介,以供教学参考。在抗日怒潮中一二·九运动爆发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以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实行卖国妥协。对内顽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反共的内战,不断发动对红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这就更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怒潮。广大青年特别是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蒋介石在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国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以后,蒋、汪合流进一步推行对日屈服投降政策,在这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也开始有了抗日反蒋的要求,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有些地方实力派也不满蒋介石的投降政策.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力量,并揭穿蒋介石集团屈服投降的阴谋,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内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于1933年1月17日,由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工  相似文献   

18.
答: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次年初成立了中国战区。蒋介石为统帅,美国派史迪威任蒋的参谋长井任中印缅区美军司令。驻渝美大使馆二等秘书戴维斯为美军司令部的政治顾问。戴维斯又约其駐渝美使馆的同事谢伟思、伊默森、卢登等为顾问。这些人都是熟悉中国情况,能通中国语文的有识之士。为了加强中国抗战力量,利用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1943年6月24日,戴维斯即向美国国务院建议在中  相似文献   

19.
“史迪威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中的一个事件,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之间的种种矛盾,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调整。宋子文恰在这时期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作为蒋介石的外交代表,周旋于中美之间。本文试就“史迪威事件”的演变及宋子文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史学同仁。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关头,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在我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要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但蒋介石不仅加以拒绝,而且逼迫张、杨进攻红军。张、杨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实行“兵谏”,逮捕与囚禁了蒋介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及广大爱国人士的努力,蒋介石答应了联共抗日的要求,使事变获得和平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